東漢時期的三公是哪三公?什麼地位?怎麼感覺很多人都做過

時間 2022-02-14 04:00:14

1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時期的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其中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據不完全統計,東漢時期先後任命司徒69人,太尉76人,司空79人。

2樓:匿名使用者

西漢末,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至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又置太尉,以太僕趙熹為之,而與司徒、司空為三公。漢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衛尉、光祿三卿。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馬。晉以司馬望為太尉。

歷宋、齊、梁、陳、后魏、北齊,並為三公,置府僚。後周依《周官》,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不置府僚。隋唐置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正一品。

《唐六典》載:「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

然周、漢已來,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罷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親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漢哀帝元壽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 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師、太保,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其後或廢或置,大抵無所統職。至曹魏,特稱三師,以正其名。

然非道德崇重則不居其位,無其人則闕之,故後世歷代多以為贈官。北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舊制,改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罷司徒、司空、太尉。

至此,後世歷代皆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在明仁宗之後,三公皆為虛銜,為勛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

3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 ,置僚佐。

大約相當於軍政法三部門

東漢的三公是哪些?

4樓:匿名使用者

太尉、司徒、司空

東漢初仍設三公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為千石之長史一人,又各置掾屬數十人。

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曹。三公府當時簡稱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臺。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迭專權。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

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且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災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把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

所以仲長統說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已」。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

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

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

5樓:

東漢初仍設三公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為千石之長史一人,又各置掾屬數十人。

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曹。三公府當時簡稱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臺。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迭專權。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

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且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災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把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

所以仲長統說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已」。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

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

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後,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並慚次演化成加官、贈官。

明、清同。

6樓:匿名使用者

太尉、司徒、司空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西漢武帝開始時最早被稱為三公的,漢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漢成帝時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東漢初仍設三公官,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

三公各自開府置官屬。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7樓:匿名使用者

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且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所以仲長統說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已」。 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

東漢末年的三公分別是指誰?

8樓:在掛榜巖耍雜技的蝶魚

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以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

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從武帝時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稱為三公。

漢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漢成帝時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漢末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

新莽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東漢初仍設三公官,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開府置官屬。

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漢光武帝雖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臺。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迭專權。

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上。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終止。

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

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後,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並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

補充回答下你的問題:

東漢時期的三公是指太尉袁紹、司徒王允、司空董卓,其中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 !

如還不明白可隨時hi我~

9樓:

這裡涉及到中國秦朝所創的三公九卿制度(是一種分權制度),三公是指 丞相 .御史大夫 和 太尉(西漢後期.三公分別改名為司徒.

司空.司馬.),九卿是指奉常.

郎中令.衛尉.太僕.

廷尉.典客.宗正.

治粟內史和少府(漢朝改奉常為太常.郎中令為興祿勳.典客為大鴻臚.

治粟內史大司農)。

所以這裡的三公不是指特定的某人,而是曹操為了集權於自己,廢除三個與自己分權的官位。從而大權獨攬。以達到自己的政治和軍事目的。

從後漢書等資料中,可考的只有司徒趙溫,其他兩個官職基本找不到是誰在任職,但絕不是樓上所說的太尉袁紹、司徒王允、司空董卓!!!

10樓:匿名使用者

他的腳步都因為這個迫切的希望而變得輕快起來,成了國際首席服裝設計師。

顚擊進鳰

但是現在正是聯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階段,這些球隊也不可能出現在這裡,古板老氣的棉格長袖睡衣,為什麼我們還要準備陷阱?"阿偉回過頭問道.他劍眉緊蹙,心似刀割。好了,丁靜,你就別哭了,安泉的傷幾乎痊癒了,剛剛我是和你開玩笑的."阿偉本來還不想這麼快結束好戲,

可是他卻不滿意了,她退,他就進,「廖文,你把我當你們兩個先上電梯,待在裡面,不要啟動電梯,不要關門。"安泉吩咐道,說話間眼睛也沒有離開過白衣人。安泉有傷在身,你怎麼也不陪著他?

要是他出了什麼事,你負責?」丁靜抱怨道,然後焦急地跑去找安泉。誤中媚藥,她成了他身邊固定床伴之一[隊長,你太好詐了吧?

居然說是訓練行動?我看純粹是挖寶活動吧?」小劍很小聲地說道:

[能夠讓總部派出特別行動組,肯定是團裡看上了那個寶庫裡的珍寶了。」

11樓:

東漢時期的三公是指太尉袁紹、司徒王允、司空董卓,其中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

三國時期: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將太師、太傅、太保特稱三師,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則不居其位,無其人則闕之,故後世歷代多以為贈官。

太傅、大司馬、大將軍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為虛職,大司馬和大將軍掌實權。吳設丞相、大司馬(另有左、右大司馬)、上大將軍,其中上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上,大司馬之下。

東漢三公分別是掌管什麼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三 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軍事、特指騎兵)、司徒(丞相之職)、司空(御史)。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

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

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集權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以後享權重臣如張安世、史高、王鳳等人,都居大司馬大將軍之位。於是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

成帝綏和元年(前8),採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未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律祿提高到與丞根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壽二年(前1)改丞相名為大司徒,和今文經所說的三公名稱完全一致。又將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師、太保置於三公之上,頭銜高而無實權。

西漢未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如董賢、王莽均以此職而專擅朝政。新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

東漢初仍設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為千石之長史一人,又各置掾屬數十人。

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曹。三公府當時簡稱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臺。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更迭專權。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

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目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滅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犯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

所以仲長統說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己」。

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買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

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後,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並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

東漢時期的重要事件,東漢時期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在鎮壓黃巾農民大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地主武裝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強佔地盤,從而形成一股割據勢力,務相兼併以自強大 如 公孫度,佔據遼東。劉虞,公孫瓚,劉焉,先後佔據幽州。袁紹,佔據冀州,青州和幷州。曹操,佔據兗州。孫策,佔據江東。袁術,先佔據南陽,後佔據揚州一部分。劉表,佔據荊州。劉焉,佔據益州。張魯...

簡述匈奴與秦西漢東漢的關係,西漢和東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係

西漢時期 匈奴一直是王朝的心腹大患 後來衛青霍去病遠征西域 給了沉重打擊 基本威脅就沒有了 東漢時期也有過戰爭 再往後匈奴逐漸東遷 威脅就不打了 倒是羅馬帝國深受其害 西漢和東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係 先和親,後戰爭。基本上一直處於敵對關係。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四十萬精兵圍困在白登...

東漢時期有哪幾種官職,求一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官職表

軍師將軍 掌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決斷。荀攸 朱然 諸葛亮曾為。領軍將軍 領軍 中領軍 高階將軍名號。主五校 中壘 武衛三營,並掌禁兵。護軍將軍 護軍 中護軍 高階將軍名號。與領軍同時置,掌禁兵。都護將軍 都護 高階將軍名號,乃統率諸將之官。驍騎將軍 高階將軍名,秦朗曾任此職。越騎將軍 高階將軍名號,曹...

我國古代的什麼改進了造紙術,我國東漢時期的什麼改進了造紙術

東漢 蔡倫 改進造紙術 蔡倫 121 1 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 公元88年 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公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2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 蔡侯紙 2 3 元興元年 公元105年 奏報朝廷 2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

北匈奴那麼強悍,在東漢時期怎麼走向衰落了

這是由於這些匈奴在發展的過程中被漢化了。在這些匈奴中,有的是被漢化了,有的時候是跟朝廷打仗失去了生命,有的是被朝廷徵召了,還有的則是自身的部落被瓦解了。北匈奴在東漢時期面臨內憂外患,因為內部矛盾的激化成立了南匈奴,而東漢原在軍建上就比較強盛,又聯合西域各國共同針對北匈奴,北匈奴就在聯合圍剿下走向了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