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國歷史上真的有三顧茅廬的事情嗎

時間 2022-02-13 10:52:21

1樓:曦月

在向劉禪提出北伐建議的書中,諸葛亮曾提到劉備曾三顧茅廬拜訪自己的事情。劉備身為一方的君主,能降低自己的身份以求能人相助自己,不論是誰,都會為之所動容,諸葛亮也不例外。劉備這份虛心求賢才的誠意,怕是擁有萬千軍隊的曹操所不能及的,也是孔明先生願意傾盡全力襄助劉備,甚至於在日後扶助劉禪。

史料上對於三顧茅廬這個典故,多多少少有著些許的記載,從這些史料記載,我們不難看出三顧茅廬發生時的歷史背景。三顧茅廬發生在東漢末年之時,準確的說法應是發生在公元二零七年至公元二零八年之間,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是會跨年呢,難道是記載有誤。其實是因為劉備在最後一次拜訪孔明時是在次年的昔年後,因此才有如此記載。

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因不敵曹操麾下大軍,大敗於官渡,不得不投靠劉表。然而更令劉備喪氣的是,自己有力的謀士徐庶不得不離開自己,自己的身邊忽無一人可用。後來從他人口中,劉備悉知了孔明這一能人,為了求得孔明的相助,劉備便有了三顧茅廬這一舉措,這也是三顧茅廬發生的背景的由來。

正是因為當時的背景以及劉備的虛心,這才使得孔明助得劉備取得一席之地,終成三國之勢。現今仍有不少後人仍在繼續研究三顧茅廬發生時的背景,也是因為有環境造就人和決策這一說法。

對於很多事我們都感到懷疑,拿《三國演義》中最典型的乙個例子「三顧茅廬」來說吧,很多人都覺得諸葛亮在被劉備重用之前只是乙個在南陽耕種的學者而已,怎麼會受到劉備這樣的大人物的三次邀請呢?或許這只是作者在寫這篇作品時為了去美化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而編造的故事而已。也有人對這件事的真實感到深信不疑,因為這個故事曾經多次被人們引用而且歷史資料中也有所提及。

關於三顧茅廬最早的記載,諸葛亮在出征之前所寫的文章「出師表」,其中詳細描述了劉備為邀請諸葛亮出山幫助其輔佐天下而三次到他所在的住處討論此事。其次就是陳壽的三國志中的「隆中對」也是對三顧茅廬這一事件持肯定態度,同樣認為此事是真的的還有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他倆均在自己的詩中提及過三顧茅廬這一事件。

但在類似《魏略》、《九州春秋》等類似的史書中又有記載說是諸葛亮是自己推薦自己的,而並非是劉備三顧他於茅廬之中,甚至次數高達三次之多,因為在中國古代漢語中三次除了單指三次之外還有多次的意思,所以可能還不止三次。關於這一說法有些人確信無疑,他們覺得魏略之類的史書態度更嚴謹,史料更豐富所以對於三顧茅廬的真假問題到現在為止都是文人學士們爭論的問題,也將是往後人們研究《三國演義》的重點所在。

2樓:匿名使用者

你初中沒學過出師表啊

歷史上真的有劉備三顧茅廬嗎?

3樓:特蠢的二哈

三顧茅廬史書上沒用明確記載,只是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所提及: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主劉禪對諸葛亮應該是很了解的,諸葛亮給他上書應該不會吹著嘮,況且,還有一大幫一直跟隨劉備的老臣在那看著。另外,古人寫文章喜歡用「三」字,多於三次也有可能用三次,但一般不可能少於三次。

三顧茅廬應該有其事。《出師表》出自《三國志》,《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歷史上真的有劉備三顧茅廬嗎?

4樓:筱鴨電影

有,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 [1]  (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佔據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臥龍崗諸葛草廬山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5樓:熊熊

有,但沒有三顧,而且曹操在劉備之前去過,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因為曹操手下謀士太多,怕得不到中用,自己才能發揮不出來。當然,這段《三國志》裡也沒寫,因為三國志也不全,不能說是不全,是因為當時那個年代,陳壽是晉朝的,他知道的都是從上面傳下來的,也就是從曹魏傳下來的,曹操的人記載的事,不可能把這麼丟人的事記進去,任何時代都這樣,要多看看民間的書,進行比較。

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我只是在書裡看過,要是史書就一定是真的,那就不會有品三國之類的書了,呵呵。

6樓:匿名使用者

這件事記載於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以及諸葛亮的《出師表》當中,是可信的史料。

諸葛亮傳:「(劉備)凡三往,乃見」

《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還有一種解釋是劉備去見了多次,因為「三」在古漢語裡有多次的意思,如「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7樓:魯步春枋

有的,根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志》是正史的。所以有這件事情。《三國演義》又讓這個故事被人津津樂道。

8樓:匿名使用者

有,只不過在當時不太重視,除了**為了好看,其他正史都只是輕描淡寫

9樓:劉巨集林書法粉絲

有,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明確有記錄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有,但沒有三顧。是後人加上去的

11樓:

千真萬確,三國志上都寫著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種問題只需要看看品三國

三顧茅廬在歷史上是真的嗎?

13樓:

「三顧茅廬」是我國歷史上口口相傳明君賢臣間良性互動的經典故事,史書、**、戲曲、詩詞中都能覓到蹤跡,可以說已經深深植耕於中華文明深處。

但這樣乙個故事真實性如何,在歷史上卻還有一翻爭論。

歷史上有關三顧茅廬的主流記載經典**《三國演義》用了足足兩個章回的篇幅(第三十

七、第三十八回),將劉備如何禮賢下士、,三次到南陽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全過程,進行了非常精彩生動的敘述,使得「三顧茅廬」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誦。

1、諸葛亮的《出師表》

《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出師表》記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2、陳壽的《三國志》

《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記載: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3、陳壽編的《諸葛亮集》序表

《進諸葛亮集表》記載:"時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

4、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漢紀五十七中記載: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

其中《出師表》是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討伐時,呈給後主劉禪的的奏章,收錄於《三國志》和《諸葛亮集》中,這正是「三顧茅廬「最原始的出處。司馬光《資治通鑑》引用了上述觀點。

二、歷史上「三顧茅廬「另乙個版本然而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在《三國志》注裡引用了《魏略》和《九州春秋》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卻是另乙個版本:

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

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

"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

"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

"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

"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

"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裴松之在注裡將以上記述,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的有關記述進放在一起行對比。

如果按《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應該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和我們通常的認知差別就有點大了,估計多少會讓我們這些崇拜諸葛亮的三國迷們有些坐不住了。

不是說好了的,是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請諸葛亮出山的吧?

三、」三顧茅廬「真實經過有關考證《出師表》沒證據說是偽作,《三國志》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是正史,正史和正史打架,這就讓我們後人不知道該去幫誰了。

但如果綜合有關記載,仔細分析,合理推斷應該是有些線索可考的。

首先,《三國演義》的記述原於《三國志》,只不過對整個」三顧茅廬「的過程寫得太藝術化,太過誇張,這也是作者為了突顯諸葛亮的才學過人,智慧型超凡,劉備的寬厚仁德,求賢若渴,塑造一對明君賢相的佳話。所以我們只作文學作品欣賞便可。

其次,在《出師表》裡明白地寫到:」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如果不是真實發生的事,諸葛亮不會也不敢這麼寫。因為在古代君臣之間等級森嚴,作為臣子寫給皇帝的奏章,應該是件非常嚴肅慎重的事,特別是諸葛亮這個乙個注意自己聲名的人,

14樓:北辰灬

是真的。有明確的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茅廬居住,而劉備三次光顧茅廬老來請諸葛亮出山,因為他的執著,最終感動了諸葛亮,成為了他的軍師。

15樓:拉布拉斯不變換

三顧茅廬,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在很多歷史典籍上都有所記載。並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

16樓:陽光的

是真的,劉備確實是相當禮賢下士,他對於諸葛亮真的是求賢若渴,以至於諸葛亮始終不敢忘記知遇之恩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的真實事實?

17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也是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

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羅貫中傳神地演義「三顧茅廬」,他是為了用劉備的禮賢下士,烘托出了乙個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諸葛亮。

千百年來,「三顧茅廬」成為求賢若渴,尊重人才的代名詞。然而,魏人魚豢所著《魏略》認為,諸葛亮歸附劉備乃是「亮詣備」的結果。

當時,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屯兵於樊城。劉表懦弱無能,不曉軍事,曹操雄心勃勃,欲統一全國。諸葛亮預見曹操會攻擊荊州,便北行見備,陳

述方針大計。劉備初見諸葛亮,以其年少,態度冷淡。不料,諸葛亮分析時局,提出「遊戶自實以益兵眾」的對策,且頭頭是道,深合劉備之意。劉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也有相同記載。

由此,人們對「三顧茅廬」說產生了懷疑: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才是個27歲的青年,已有一定實力的「皇叔」劉備,豈肯如此屈尊?諸葛亮既然有鴻鵠之志,何必對劉備的前「兩顧」避而不見?

長期以來,由於三國故事有濃厚的傳奇色彩,也由於劉備求賢若渴、謙遜待人的風度,更符合社會心理,因此「三顧茅廬」說壓倒「亮詣備」說而廣為流傳。至於歷史的本來面目究竟如何,還要進行考證。

文鴛在三國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三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將軍是誰?

文鴛是一位三國時期魏國猛將,其父文欽,其弟文虎,其人有萬夫莫當之勇。資治通鑑 欽子鴦,年十八,勇力絕人 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陳,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後隨諸葛誕起兵失利。司馬昭不計前嫌,收歸帳下。265年...

三國歷史上的劉禪真的那麼沒用嗎,歷史上的「劉禪」就真的那麼沒用嗎?

這個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在諸葛亮死後,直到最後投降,期間劉禪又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而國內沒有發生大的內亂,說明他還是有一定的治國才能的。當然,到了統治的最後幾年,因為寵信宦官,導致朝政日益黑暗,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歷史上的 劉禪 就真的那麼沒用嗎?不是的,劉禪其實很聰明。劉禪不僅是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

歷史上真的有諸葛亮三氣周瑜的事?還是《三國》改編的,怎麼又聽

根據 易中天品三國 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對周瑜做了大量的扭曲和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1 諸葛三氣周瑜 周瑜氣量寬巨集,諸葛亮也沒那個本事氣到周瑜,周瑜當時並未注意過諸葛亮 極少碰面 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地位不高,也根本沒有和...

歷史上真的有韋小寶嗎,中國歷史上有韋小寶這個人嗎?

沒有 韋小寶是新派武俠 家金庸 鹿鼎記 中的主人公 是金庸老先生的收筆之作下的乙個假象角色 中國歷史上有韋小寶這個人嗎?歷史上確有韋小寶其人 孟子有云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這是千古名句,入選中學語文課本,但凡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會背,也成了人在逆境中最常用的自我安慰之語。其實,逆境...

三國歷史上有哪些被埋沒的武將

牛金 受南郡並與周瑜軍交戰。對決定死守的曹仁說出 不出城一戰乃懦夫行為 後出戰。但卻遭包圍,後幸得曹仁相救後反擊,成功擊退吳軍。魏后將軍牛金。初為曹仁部將,周瑜部將數萬來攻,前鋒數千人先至,曹仁登城望之,於是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賊多,牛金眾少,遂為所圍。曹仁親殺入陣中救牛金出。蜀伐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