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關的兵力有多少,滿清入關時有多少軍隊

時間 2022-02-10 10:33:09

1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滿清統治地區的總人數加起來還沒明朝的軍隊多。

2樓:飛翔正義

北方的軍隊已經全線崩潰了,

投降清軍(大烏龜)

投降創王

潰逃中看到清軍入關首戰的是創王就應該很清楚北方明軍已經不存在了。

南方明軍大多沒有什麼實戰經驗,很多也是強拉來參軍的,數量和實力很難判斷。

3樓:

在剛入關的時候,滿洲八旗約十萬,加上蒙古八旗和遼東漢人為主的漢軍八旗以及吳三桂等降將的部分共計約二十餘萬。

當然具體的數字是無法統計的,因為年年在打仗,都有大量的**,也會不斷地補充新的兵力,所以就在二十萬上下浮動。

入關以後的兵力就更不好計算了,因為不斷有明朝與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的殘餘兵力投降收編。在順治初年投降的明朝官兵,有很大一部分都吸收進了漢軍八旗,如南明的左良玉所部的十數萬軍隊。後來幾乎很少進入八旗系統,大部分直接編進綠營。

在明朝鼎盛的時候兵力曾達二百餘萬,就是在明末清兵入關那時保守剩餘兵力不下於一百萬。除了遼東的軍隊大部分投降的清兵並成為清朝入關統一中國的先鋒外,一部分在與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損失潰散了,但是在南方,兵力也是不少的,而且也比較完整。比如南明滅亡時,當年左良玉手下的幾鎮的總兵所率的軍隊就有幾十萬,除了戰鬥中**的、潰敗的,剩下的都投降了。

滿清入關時有多少軍隊

4樓:公尺格戰鬥機

滿軍入關的時候,只有八萬五千兵力,吳三桂在山海關的駐軍是三萬五千人,合在一起就是十二萬人。

清朝為了入主中原,一方面招降納叛,皇太極深知滿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取得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援。因此他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對他們採取招降收買政策。

諸如李永芳、范文程、寧完我、洪承疇、祖大壽、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後投靠了清廷,皇太極對他們封王封侯,寵榮備至。 並從孔有德等那裡學來紅夷大炮製造技術,給明朝造成重大威脅。

另一方面又經常派兵打進長城,自崇禎登基以來,十一年中,清兵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禎二年(天聰三年,1629年)10月,皇太極率領約十萬八旗兵入喜峰口,進犯遵化、良鄉、固安、香河、永平、順義、遷安、灤州等地,被稱為「己巳之變」。

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清軍取得松錦之戰的全面勝利,明朝在關外的精銳盡失,僅剩下寧遠一座孤城,清兵入關的道路被徹底打通。

5樓:專注文化知識解答

一、清軍入關時兵數18萬人,號稱20萬,連同眷屬並奴僕最多100萬。

二、各旗編制及發展

至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清軍入關,每旗7500人,共8×3=24旗,八旗共計18萬人。

1、1601年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萬曆2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初設正四旗:黃、白、紅、黑。

2、1615年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正四旗改為:黃、白、紅、藍。同時增設鑲四旗即: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3、1635年盛京瀋陽(天聰9年)清太宗皇太極擴編蒙古八旗。

4、1637年 盛京瀋陽(崇德2年)清太宗皇太極成立漢軍二旗:正黃、鑲黃。

5、1639年 盛京瀋陽(崇德4年)清太宗皇太極擴漢軍為四旗,正白、鑲白。

6、1643年 盛京瀋陽(崇德8年)清太宗皇太極擴充漢軍為八旗。

合 計:8×3=24旗,24旗×7500人/旗=18萬人。

6樓:一品青蛙

八旗制度是清代滿族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初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並稱前建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

每三百人為一「牛彔」,設一佐領;五「牛彔」為一「甲喇」,設一參領;五「甲喇」為一「固山」,設一都統。「牛彔」、「甲喇」和「固山」均為滿語。「固山」即旗。

由此可見,一旗的人數為:300x5x5=7500(人)滿清「八旗」的人數為:8x7500=60000(人)凡滿族成員分屬各「牛彔」,平時生產,戰時從徵。

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隨著兵力的擴大,分設蒙古八旗,共16840人。崇德七年(1642年),分設漢軍八旗,共24050人。滿清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總兵力為100890人。

從上面可以發現,滿人入關時力量並不是很大,它之所以能夠贏得天下,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明末農民起義漢人自相殘殺,元氣大傷,正是衰弱之時;第二,吳三桂是明末儲存較完整的漢人軍事集團,它的倒戈改變了明清之間的實力對比;第三,清八旗兵雖然人數不佔優勢,但是它勝在組織嚴必,在冷兵器時候騎兵的戰力突出;第四,當時坐天下的農民起義軍組織渙散,戰鬥力差。

7樓:最強大腦花

滿清是平時務農畜牧,戰時傳換為軍隊。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初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並稱前建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 每三百人為一「牛彔」,設一佐領;五「牛彔」為一「甲喇」,設一參領; 五「甲喇」為一「固山」,設一都統。

「牛彔」、「甲喇」和「固山」均為滿語。「固山」即旗。

由此可見,一旗的人數為:300x5x5=7500(人)滿清「八旗」的人數為:8x7500=60000(人)凡滿族成員分屬各「牛彔」,平時生產,戰時從徵。

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隨著兵力的擴大,分設蒙古八旗,共16840人。

崇德七年(1642年),分設漢軍八旗,共24050人。

滿清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總兵力為100890人

8樓:中國四毛

多爾袞統帥12萬八旗軍入關,這12萬人裡頭,其中滿軍不過7萬,漢軍2.6萬,蒙軍2.4萬,定都北京後,一年內即招降了40多萬各路明軍,八旗兵在與李自成50萬軍隊的消耗戰中**頗多,到多鐸滅了弘光政權後,滿軍減員近2萬,當時全國的滿兵不過5萬5千人(包括殘廢),八旗兵開始退居二線,滿軍的半數被布置在北京,稱為駐京八旗,半數布置在各省的省會或戰略要地,稱為駐防八旗。

北京的滿軍為2萬8千人左右,各地的滿軍為2萬7千人左右,在戰場上基本做督戰隊。

清朝的八旗兵在江南的駐防情況為:江寧將軍駐南京,統帥八旗兵6千3百人,其中滿軍4千人左右,杭州將軍駐杭州,統帥八旗兵3千9百人,其中滿軍2千人左右,福州將軍駐福州,統帥八旗兵2千8百人,其中滿軍1千5百人左右。江南加上福建共計駐防八旗兵3處,共1萬3千餘人,其中滿軍佔一半有多,大約為7到8千人左右。

當年江南清軍總數大約在20到30萬之間,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的,基本上都是這些從明軍裡投降過來的綠營兵。

9樓:匿名使用者

滿清軍隊於1644年進入山海關,由攝政親王多爾袞率領,共4.5萬八旗兵,9萬壯丁進關,與歸順的吳三桂會師,最後擊敗了200萬明軍以及數以萬計的農民起義軍,統一了全中國。

10樓:打傘和尚

清代入關時,實際上是24旗,分別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入關後,主要是靠明軍降兵鎮壓各地的反清勢力。

11樓:亞瑟王的騎士

滿人軍隊十二萬,八旗主力,漢軍,蒙古諸部配合入關,進占山西,陝西,京津,山東,伺機合擊河南的闖王部隊。

12樓:匿名使用者

清軍滿、蒙、漢八旗主力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部隊,總共有18萬人,還有就是吳三桂5萬「關寧鐵騎」!應該就這麼多了,歷史上就這樣寫的!至於國內的話就李自成差不多10萬農民軍!

13樓:匿名使用者

兩萬八旗兵,擊敗二十萬明軍

清朝入關時滿八旗軍隊共有多少?

14樓:專注文化知識解答

一、清軍入關時兵數18萬人,號稱20萬,連同眷屬並奴僕最多100萬。

二、各旗編制及發展

至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清軍入關,每旗7500人,共8×3=24旗,八旗共計18萬人。

1、1601年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萬曆2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初設正四旗:黃、白、紅、黑。

2、1615年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正四旗改為:黃、白、紅、藍。同時增設鑲四旗即: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3、1635年盛京瀋陽(天聰9年)清太宗皇太極擴編蒙古八旗。

4、1637年 盛京瀋陽(崇德2年)清太宗皇太極成立漢軍二旗:正黃、鑲黃。

5、1639年 盛京瀋陽(崇德4年)清太宗皇太極擴漢軍為四旗,正白、鑲白。

6、1643年 盛京瀋陽(崇德8年)清太宗皇太極擴充漢軍為八旗。

合 計:8×3=24旗,24旗×7500人/旗=18萬人。

15樓:mu伖

於甲申山海關之役參戰各方的兵力情況有諸多眾說紛紜之處、是明了山海關之役的關鍵、我個人認為:甲申山海關之役參戰各方的兵力情況是明了此役的關鍵、分析一下參戰各方兵力情況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是清軍的兵力, 清軍出征兵力實數,官方文獻不載。

而清軍此次進兵,是「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與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即滿蒙八旗各出動2/3,漢軍八旗和尚可喜、孔有德等三順王及續順公所部全部出動,據記載,此時滿蒙漢八旗的牛錄數分別如下、滿洲八旗共有309個牛又18個半分牛彔,蒙古八旗為117個牛彔又5個半分牛彔. 漢軍八旗為157個牛彔又5個半分牛彔,雖說此時滿蒙八旗間有不滿員、1牛彔僅存120-150人的現象、但據《歷史檔案》1988年第4期安雙成先生譯的《清初編審八旗男丁滿文檔案選譯》記載,順治五年,八旗編審男丁冊載,滿洲八旗有男丁五萬五千三百二十丁,蒙古八旗在順治五年則有二萬八千七百八十五丁,而入關數年間、滅大順、弘光、隆武、紹武等政權、戰死必多、兼以《清史稿》記:「滿洲兵初入關,畏痘,有染輒死。

」加上此次入關、清朝「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可知此次出征的滿蒙八旗的每牛彔兵數當近滿員,應為6萬人左右、而據學者考證,三順王和續順公的兵力並不包括在漢軍八旗裡面,則漢軍八旗全部,加上恭順等三王、續順公沈志祥部約4萬餘人,兩部合計約10萬人、而這並非清入關大軍的全部,尚有兩部分未統計入內、一為包衣家僕、其雖不能算為正規兵士、但也多兇悍善戰之輩、三藩之亂時、察哈爾布林尼起兵叛亂、北京空虛,以八旗家奴及包衣成軍平定之、且據載:諸王貝勒每當出征,總是私帶家中的僕人或其他「閒散無甲之人」冒充兵士。

二為外藩兵馬、內分外藩蒙古軍及朝鮮軍、朝鮮軍600人、史有明載、在天聰三年三月,皇太極遣阿什達爾漢出使各歸順的蒙古部落,申定軍令:「若往徵明國,每旗大貝勒各一員、台吉各二員,以精壯兵百人從徵」。大凌河之役:

蒙古各貝勒自率本部兵圍其隙縫處、五度入關、亦有蒙古軍從行、外藩蒙古軍雖不知其數、據。《沈館錄》雲:清兵「蒙古人居多焉」可見外藩蒙古軍不少、以各種情況判斷、清軍此次出兵總數為:

上限15-16萬人、下限12-13萬人、馮夢龍雲九王(多爾袞)兵約14萬。 綜上所述,多爾袞總兵力14萬,滿蒙兵6萬,蒙古兵佔27%,那麼滿族兵就是4.45萬人,因為出征人員佔所有男丁的2/3,因此此時清兵全部兵力

順治在位期間清兵入關,為什麼要說成是「清兵入關後的皇帝」,豈不是說他是清兵入關後即的位嗎

這歌裡面有乙個時間概念 清朝前身是女真族。在1616年,當時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到1636年,皇太極建立清朝,但當時的清朝是在山海關外的,直到1644年,當時順治帝帶領清軍才入關,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所以他的這句話是這個概念 清兵入關是在1644年,順治皇帝於1661年駕崩,在清兵入關之後又...

如果袁崇煥不死,能阻止清兵入關挽救明朝國運嗎

不能。而且如果繼續任用袁崇煥,所謂的五年平遼有可能變成五年滅明!你若仔細研究袁崇煥的戰績,你會發現袁崇煥完全被誇大,至於為什麼清人寫明史會誇大他,網上有2種解釋,第一種就是清人認為自己能奪取天下歸功於袁崇煥,被尊為滅明第一先鋒!第二種說法就是褒袁貶崇。借助誇大袁崇煥的功能來貶低殺害袁崇煥的崇禎帝 無...

假如吳三桂不引清兵入關清朝還會入主中原嗎

從當時的形式上來說,清軍入主中原是早晚的事。首先李自成的軍隊當時已經攻破了北京城,吳三桂有選擇的餘地,一是投降李自成,二是退居長江以南。反正是不可能再待在山海關了,那樣會被李自成與多爾袞夾擊,這樣就太被動了,如果不引清軍入關,那只能選擇支援李自成或者是南明朝廷,這樣的情況很類似南宋,而且還沒那個時候...

當年吳三桂為什麼引清兵入關,吳三桂為什麼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倒戈的三個原因

吳三桂突然改變主意,由投降大順轉持敵對態度。產生這一急劇變化的真實原因已難考定,在史籍中有三種說法 一是吳三桂聽說他的父親吳襄被大順政權拘捕追贓,一是誤信從京中私自逃出的奴僕謊報吳襄全家被大順軍抄沒,第三種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說法是吳三桂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 又名陳沅 為大順軍將領所掠,於是 衝冠一怒為...

吳三桂為啥要放清兵入關,吳三桂為什麼要放清軍入關

吳三桂明明投降李自成,為什麼又要引清兵入關的?原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認為,吳三桂讓清軍入關時的初衷只是為了借清軍而消滅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或使兩者兩敗俱傷,更有向多爾袞要求立明朝太子 明思宗的兒子朱慈烺 為皇帝。當時並沒有投降之意,只是後來的局勢發展導致身不由己,不應影響他做為愛國英雄的地位 8 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