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只有諸侯國嗎,戰國時期只有7個諸侯國嗎?

時間 2022-02-05 21:28:18

1樓:那時花開__為

不是。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

到戰國時期,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2樓:大唐一品侯

並非只有七國

「戰國」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匈奴列傳》:「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戰國儘管是主要描寫七個國家的征戰,而戰國時期的國家遠遠不止七個,戰國初期,群雄並起,共有二十多國,依然以周天子為共主。

司馬遷的《史記》和漢代劉向的《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歷史的重要文獻。(劉向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

」)   西元前403年,東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併,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國,東田姓齊國,中原三晉(趙國、魏國、南韓),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

史稱「戰國七雄」。各家的兼併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現在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裡。

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集成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公升。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

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戰國時 戰國地圖

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戰國七雄」指中國東周後期七個強勢諸侯國的統稱,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

3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人稱「戰國七雄」。

春秋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併,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乙個較為強大的國家。

小國有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布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蜀,越。

4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不是。

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乙個較為強大的國家。

小國有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布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蜀,越。

尤其是衛國,一直到秦二世時候才被秦國廢掉。

5樓:giggle_小鬼

「戰國七雄」指中國東周後期七個強勢諸侯國的統稱,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

6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人們說的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七個國家,還有許多小國家附屬在這七個國家的庇護下

7樓:

戰國時期確實就剩7個國家了.....所以叫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8樓:後母後

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之後 進入了戰國。 小國有些可以忽略的

9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七雄是勢力最大的七個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當然也有很多小國依靠大國成為他的附屬國,也有中立國如 魯 等。戰國時的國實際上是數不勝數

10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初期存在諸小國,後為各國吞併。但留下了越、周(分成周、宗周)、蜀等國。後期基本只剩下七雄及其各自附庸(即各王自己分封的小國)和少數民族政權。

11樓:夜舟泛菊

戰國七雄指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在春秋到戰國之間有很多諸侯國在割據合併,在戰國末年只有這七個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

戰國七雄七個諸侯國的國君都姓什麼?

13樓:各種怪

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南韓。

1、齊國,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姜姓。

2、楚國,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

3、楚國,姬姓。

4、南韓,韓姓。

5、趙國,趙姓。

6、魏國,畢公,姬姓。

7、秦國,嬴姓。

14樓:君子陶陶

齊: 原本姓姜 戰國時姓 田 ,所謂田氏代齊

秦:贏燕:姬

趙:趙魏:魏

韓:韓羋是楚王族的通姓,凡是楚王族的後裔(例如屈原、白公勝、子蘭等等)皆以羋為姓;熊是楚王的氏,只有在其當了楚王以後,才能以熊為氏。當然,楚王在以熊為氏的同時,還在以羋為姓。

擴充套件資料:

戰國七雄的成都:

臨淄齊國是周代東方第一大國,春秋戰國時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因此臨淄作為其都城,歷史上極為繁榮。分民眾生活的大城和國君居住的小城,兩城相連,周長21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門。

城內幹道縱橫交錯,排成「井」字形,並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城外還有埋葬齊國六位君主的田齊王陵等多處先秦墓葬。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共延續了八百餘年歷史,直到被秦國所滅。

郢郢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楚國的首都,在湖北省西部,位於荊州市荊州區北面三公里左右紀南城。楚國在建國初期定都丹陽(古丹陽位於河南淅川境內)。後來為了和一些小國家爭奪漢中,遷都郢,後又東遷。

從西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應該位於紀南城)到西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帶兵攻進郢都、楚國遷都於陳,郢總共作了411年楚國都城。

薊城西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宗室召公奭於燕國,都薊城(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是為北京建都之始。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

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

新鄭南韓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邯鄲邯鄲是戰國時趙國的國都,《後漢書·光武紀》注:「邯,山名。鄲,盡也。

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有三千年的歷史。

邯鄲早在春秋時代已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先屬衛,後歸晉。自西元前386年趙國從中牟遷國都於邯鄲,至秦滅趙,達158年之久。

秦滅趙,置邯鄲郡。

大樑大樑城,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前365年,魏惠王遷都於此並築城。為區別於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臨汝縣),命名為「大樑」。

又因城北的人工溝渠浚水(或浚儀渠),稱浚儀。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領兵攻打魏國。秦軍引河溝水灌大樑城,三月而城壞,魏王假請降,魏國滅亡。秦國在此地置浚儀縣。

城池遺址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公尺多,具體範圍尚未查明。據考證應與現存的開封城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咸陽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築翼闕及宮殿。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模恢巨集的帝都。

15樓:愛夏的你呀

1、秦國:贏姓、始祖伯益。

嬴是乙個古老的姓,始於堯、舜時期。秦朝的祖先伯益「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嬴氏」。伯益得姓後,擔任了重要官職,成了舜的重臣。

2、楚國:羋姓、始祖、鬻熊。

羋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姓氏出生地楚國丹陽,相傳是火神祝融的後代,所以其楚國的圖騰是乙隻火鳥。

3、田齊:陳姓、田氏、始祖田完。

齊國是姜太公的後代,先為姜姓,後為媯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出現於西周初年,當時周武王為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呂尚(姜太公)於齊(今湖南)。

4、趙國:贏姓、趙氏、始祖造父。

武王伐紂,諸姬並起。與殷商屬於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於紂王而被周王室所厭棄。

惡來戰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惡來之弟季勝擔任蜚廉族的宗主。季勝曾孫造父善御戎,相傳造父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亂,封於趙城,其後以趙為氏。

5、燕國:姬姓、始祖召公奭。

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 。而且姬姓是周王朝開國君主武王姬發的姓氏。

6、魏國:姬姓、魏氏、始祖畢公高。

魏姓,晉國六卿之一,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領隗姓魏國之地,封其親屬於魏國,這是姬姓魏國的始封之地。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畢公高於畢,在今陝西咸陽北,是為畢國。

遷封魏國於山西芮城東北的魏城。

7、南韓:姬姓、韓氏、始祖韓武子萬。

韓武子。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莊伯的異母弟。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

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

16樓:幻雪一箭

齊: 原本姓姜 戰國時姓 田 ,所謂田氏代齊秦:贏韓:韓

魏:魏趙:趙

燕:姬楚國乃炎帝姜姓一支,證據之一是炎帝神農氏的先祖以游牧為生,與羊關係密切,羊是其族號標誌。炎帝姓姜,姜字便是上羊下女,羊是其族號標誌。

而楚族已公認姓「羋」,國姓為熊,這兩個字在古代發音同與羊的叫聲

羋是楚王族的通姓,凡是楚王族的後裔(例如屈原、白公勝、子蘭等等)皆以羋為姓;熊是楚王的氏,只有在其當了楚王以後,才能以熊為氏。當然,楚王在以熊為氏的同時,還在以羋為姓。

楚國王族雖然以羋為姓,但在先秦時代,對於男子則是稱其氏而不言其姓。所以,人們或稱楚王為熊*、熊**,或乾脆去掉其氏「熊」字而只呼其名,因而一律不作羋*、羋**;同樣,《離騷》的作者也只被稱為屈原,而不是羋原。

17樓:匿名使用者

象形字演化來的!

齊國:姜--田

楚國:羋

燕國:姬(跟周王朝同姓)

南韓:韓

趙國:趙

魏國:魏

秦國:嬴

18樓:吖ぴ噺

戰國七雄指歷史上東周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作「戰國七雄」。

【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楚國】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

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

【秦國】秦姓源自嬴姓,即秦王嬴政的祖先。上古皋陶的後裔非子善於馴馬,被周孝王封為秦地首領。後來,非子後裔秦莊公屢立大功,其子秦襄公又因討伐西戎、保護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封諸侯。

襄公東遷,正式建立秦國,開了秦姓輝煌之先河,後秦孝公又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國力大增,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到了嬴政時,秦終於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可惜,秦僅歷二世而亡,其王族子孫後來都以國名為姓,以紀念自己家族的輝煌歷史。

另有一支秦姓,源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子伯禽繼承封地,食采於秦邑,他的子孫便以邑名為姓。這一秦姓,兩漢時期非常活躍。

【燕國】 姓姬

【趙國】姓姬

【魏國】姓姬

【南韓】姓韓

找的好辛苦,,= = 囧。

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與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有什麼變化

諸侯國的個數和諸侯國的勢力分據不一樣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與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相比,有什麼變化 1 春秋國多而小 2 多數國家換領導了,七雄中只有燕 秦 楚是原有國君的後代。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和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有什麼變化 對比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於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有什麼變化?趨向統一 大國不斷吞併 到戰國時期七...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國,,為什麼沒有魯國和越國

到了戰國時期 魯國已經淪為齊國的附屬國,所以才有齊魯之地的說法 而越國在進入戰國時期也已經被楚國所滅 越王勾踐的事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 越國於西元前473年滅吳,勢力擴充套件至今山東半島,遷都琅邪 今山東膠南市西南 但以後逐漸衰落,於西元前379年遷回吳 今蘇州 西元前323年,楚國滅越 魯國是周朝諸...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是如何失去對各諸侯國的控制力的

因為當時周天子已經失去了民眾的信任,並且也失去了這些諸侯的信任,所以說諸侯才會聯合起來要挾他。非常慘了。因為當時的周天子將國內的大部分經濟還有軍事實力都向外轉移了出去,因此也就造就了這些各個地方的軍侯能力日益激增,最終不受周天子的統治。春秋時期,周朝天子實行分封制,各國諸侯都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行...

從周初的分封,到戰國時期諸侯國發生了哪些變化

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剩下最後的幾個有實力的諸侯國,即為人所熟知的齊 楚 燕 韓 趙 魏 秦 宋 衛 中山等 與西周初期的分封相比,姬姓諸侯國大大減少 部分諸侯國並非西周分封,如韓 魏 趙 部分諸侯國的國君亦非西周初期分封,如齊 田氏代齊 這些諸侯國的國土已遠遠大於西周分封時的封地,甚至大...

先秦時期各個諸侯國的區別,先秦時期各國都有詩嗎

楚國地處東南,為蠻夷,封子爵,楚國國君認為配不上自己,所以在春秋時期改稱楚王。其他的諸侯國都是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齊為侯國,衛為公國。至於國君是什麼公什麼公,都是後代子孫上的諡號,並不代表爵位。爵位的不同。春秋時期,中國五等爵,大國稱公 侯,小國稱伯 子 男,而吳 越 楚 徐 巴 蜀 義渠皆蠻夷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