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中國歷代帝王陵墓的形制是什麼

時間 2022-01-02 02:59:27

1樓:皆金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的前身有110個專題,涉及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由商務印書館、中共**黨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現由編委會對類目重新加以調整,確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經濟、文藝、體育十個門類,共100個專題,由商務印書館獨家出版。每個專題也由原先的五萬多字擴大為八萬字左右,內容更為豐富,敘述較前詳備。

簡述中國帝王陵墓的發展特點

中國帝王陵墓的發展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秦漢時期的帝王和貴族墓葬有的是平地深埋並覆以高大的土堆,代表西安始皇帝陵,有的是在半山腰上鑿墓,代表徐州龜山漢墓。

到了隋唐時期 則主要以皇帝為主 盛行在山中鑿墓 並在外部建立神道和享宮,代表咸陽乾陵。

宋代已經開始用磚石建地宮並出現大量壁畫。

明清 墓葬的地宮結構更加複雜 地上的享宮也更加巨集偉,代表明十三陵 東、西清陵。

各個朝代墓的結構及特點

3樓:莫憶千

一、在原始社會早期,墓穴形式很簡單,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較小,只能容納屍體,無棺槨,屍體也無特殊東西包裹。

二、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後期,少數墓坑面積很大,坑內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壘築,上部用天然木材鋪蓋。

三、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墓室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型別:

1、木槨地宮: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陵墓有著十分巨集大的規模。河南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商代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公尺,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公尺。

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

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將砍伐整齊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構成乙個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盤,上有大蓋,在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如1972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發現的西漢墓棺槨形式墓葬——軑侯利蒼妻墓即屬此類。

2、磚石地宮:從漢代開始,普遍採用磚石築墓室,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這是中國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

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然後普及到各地。西漢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

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從漢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磚石砌築的墓室和地宮一直在不斷發展。

3、土洞地宮:在北方黃土富集地區,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土宮,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畫。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宮。

地面的封土形式:

1、「方上」。其做法是在墓穴之上,用土層層夯築,使之成為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因其上部為一小的方形平頂,好像方錐體截去了頂部。故日「方上」。

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的墳頭,望上去好像一座土山,它的形式就是典型的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墳頭也多採用方上形式。

2、「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帝王陵採用了以山為陵的形式。唐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3、「寶城寶頂」。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添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

在寶城之前,還有乙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后的諡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后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列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著密切的關係,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至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昆明等地方。

一般觀點多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為清明掃墓,大約也只是從唐朝才開始。

4樓:超酷的張浩天

1、秦漢時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鬥就是說封土堆的形狀,像是把量公尺的鬥翻過來蓋在上面,四邊見稜見線,最頂端是個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

只不過中國的多了乙個邊,卻與在南美發現的「失落的文明」瑪雅文明中的金字塔驚人地相似。這中間的聯絡,就沒人能推測出來了。

2、魏晉時期巨大厚實的山石砌成拱形,縫隙用麻魚膠粘合,這樣的石墓在西夜遺跡附近十分常見。

十九世紀早期,歐洲的一位探險家曾經這樣形容:「沙漠中隨處可見的石墓,有大有小,數不勝數,有一多半埋在黃沙下面,露出外邊的黑色尖頂,如同縮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讓人嘆為觀止。」

3、唐代開山為陵,工程龐大,氣勢雄渾,這也和當時大唐盛世的國力有關,唐代的王陵到處都透著那麼一股捨我其誰天下第一帝國的風采。

4、南宋到明末清未從南宋到明末清初這一段時期,兵禍接連不斷,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幾次自然災害也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國力虛弱,王公貴族的陵墓規模就不如以前那麼奢華了。再後來到了清代,

5、康乾時期,國家的經濟與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陵墓的建築風格為之一變,更注重地面的建築,與祭奠的宗廟園林相結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盜經驗,清代地宮墓室的結構都異常堅固,最難以下手。

簡述中國古代陵墓的發展概況

5樓:匿名使用者

論中國古代墓葬文化發展歷程

中國墓葬,是伴隨華夏文明誕生而同步發展的。中國文化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墓葬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補充,又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縮影。

通過對墓葬文化的比較、分析、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數千年璀燦的文化歷史,也可以懂得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萌芽時代就已出現原始墓葬。山頂洞遺址中下層的深處及為死者的墓地,在墓地中發現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化石喝一些軀幹骨,是兩個婦女和乙個老年男子的遺骨。皆配有裝飾品,身旁安放著生產工具,骨架周圍有赤鐵礦粉末撒成的圓圈。

該墓葬反應了原始社會的多重資訊。其一:中國原始人類已能簡單提煉利用礦產資源,而相比之下,西方大陸的礦產利用相對較晚。

因此商周時期,中國礦產使用和利用水平高於其他世界各國是有原因的,起點不同而一定時期內發展勢必存在差距。其二:紅色赤鐵礦象徵著鮮血,是生命的**和靈魂的寄生處。

在死者周圍撒赤鐵礦粉,祈求給死者以新的生命,顯然是原始靈魂不滅的觀念的反應。因此,當時就已產生了原始宗教的崇拜。其三,死者隨葬品中的農具反應原始時期人們對農業的高度重視,而裝飾品反映出 這一時期人們的生產水平有了提高,工藝水平精湛,人類已有愛美的觀念和對美的追求。

而這些商品也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見證,原始藝術的萌芽已經出現。

母系社族時期盛行對偶婚制度,對偶婚下的夫妻關係鬆弛,未形成獨立的經濟單位。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則盛行單人葬和同性合葬,母子合葬,但沒有一對年齡相仿的男女夫妻合葬和父子合葬,女子的配偶是其他氏族的男子,男子死後必須歸葬本氏族,顯示出其對母系氏族的血緣依附關係。

父系社會時期,墓葬出現了三大特點。一:婚姻形態的變化在埋葬方式上得到充分反映,與前一時期有顯著不同。

不但盛行單身葬,還出現了以男子為主的男女合葬、父子合葬。而且男女合葬墓中女子多成屈辱或侍奉男子的形態出現,反應婦女地位的下降和父系統治的確立。正如恩格斯所說:

「歷史上最初的階級對立,是和個體混之下夫妻間的對抗同時發生的,而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和男性對女性的奴役同時發生的。」

二:父系氏族墓葬中,以豬頭或其他牲畜隨葬的風氣很盛。在秦魏家和臨夏大河莊墓地隨葬豬下頜骨的現象十分普遍,表明牲畜成了個體家庭私有財產的重要**之一,也是衡量財富的重要標誌之一。

其三:在一些墓地裡,骨架殘缺不全,有的骨架上還帶有箭頭的,一般為青壯年,一些地方還出現利用廢井、廢坑埋人的現象,這些人很可能是戰爭中的戰俘或地位低下的奴隸。反映了原始戰爭的發生和新階級關係的萌芽發展。

奴隸制社會時期,墓葬分商墓和周墓兩種。各具特色,反映了奴隸制社會時期兩大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

商墓,墓葬中青銅器是重要代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的鐵器等。青銅器被用於禮器、樂器、工具、兵器等。反映當時青銅器生產數目繁多,工藝精湛。

相對應的,商朝是智慧型的中國人已發明了一批地下開採、提公升、裝載的工具,在江西瑞昌縣銅陵發掘的商周時期採銅遺址,有地下開採的井巷遺跡和露天採礦的遺跡,採礦景象均採用木支護,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木支護開採銅礦的實證。而且在最近發現的一些陰墟遺址中,出現了原始瓷器,證明早在商代中期我國就已奠定瓷

器生產基礎。加之當時絲織品,工藝品(如編鐘)的興盛,足可見商代時我國手工業水品之高。

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大國之一。它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對後世和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商代也保留了一些原始的野蠻習俗,如人殉和人祭。

1976年在安陽武官村北地殷王陵墓區東側發掘的乙個祭祀坑中,共有1178具用作人殉的遺骸年齡由六歲至80歲不等,數量驚人。可見人祭在商代普遍存在,且殺祭量巨大,表明商代還處於奴隸制不發達階段,還無法合理利用生產力。且這一制度在秦國時期還有延續。

西周時期,出土墓葬表明,青銅器鑄造依然是手工業生產的重要部門。但數量遠遠超過商代,而且型別與商代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次,墓葬中各式瓷器的出土表明瓷器制作業在周有了突出的發展,安徽屯溪墓葬出土的原始瓷器,數量和種類都超過前代。

周墓重要特點在於是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有利反應,並成為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棺木依身份而有明確的規定,天子九重棺,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在埋葬的時間,方位等方面也依次而有身份地位的區別。

西周盛行宗族的公共墓地制,目的有公墓,邦墓之分。前者為王侯墓地,後者為家族墓地。可見,葬禮的等級是現實社會等級制度的延續。

而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瓦解,諸侯士大夫等僭越權利,提高身份地位也以墓葬規模為重要表現形式。如當時諸侯喪葬墓中使用九鼎。

出土的春秋戰國後期墓葬中,人數眾多且屍骨殘缺不全,部分還帶有兵器殘骸,可見當時戰事頻繁,死傷無數。

封建時期墓葬有一典型代表——長沙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市區東郊四千公尺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因傳為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是中國考古發掘史上的一大寶庫。

向我們珍貴的展示了漢及以前的珍貴歷史資料。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儲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更珍貴的是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

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襌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織造技巧之高超,天工巧奪。根據馬王堆出土的絨圈錦的結構分析,當時織造工藝上已經實用分租的提花束綜裝置和雙經軸機械。

由此可見,西漢不僅已使用提花機,而且提花技術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同時,漢馬王堆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帛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豐富陪葬物足可反映出西漢手 工藝技藝的高度發達和西漢時期對死者的尊重。

由於中國墓葬包容了皇權、等級、親情、為了後代繁昌、凝聚民族情感諸種複雜因素,呈現出它的多元特徵,客觀的反映了中國社會歷史的方方面面。為此, 我認為中國古墓葬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及文化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倒影,可以稱之地下文物倉庫、地下博物館。如今,我們通過對那些不同型別的墓葬、葬具、葬式等等的發掘和考查,不僅可以研究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氏族部落,各個朝代的埋葬習俗、埋葬制度、社會組織形態、社會結構、墓葬時代和人種學諸方面的問題,還可以對研究民族學、母系社會或父系社會,以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藝術、建築、醫學、科技、習俗、宗教、對外交流等重大問題,找到極具價值的實物實證。

而這一切,正是中國古墓葬的文化傳承及意義之所在。也是中華古文化傳承發展意義之所在。

中國歷代都城更迭原因及影響,中國歷代都城更迭原因及影響

由北向南的遷移,原因是南方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都城由西向東遷移的原因?因為歷史發展的需要,古代都城東移存在不同的原因,也並非定律,以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都城為例。依據五大古都變遷的軌跡,可以看到,西安 洛陽 開封三個古都成橫線排列在我國中部,恰好都在渭河一黃河南岸,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區,而北京 南京...

請給我中國歷代皇帝的詳細,請給我中國歷代皇帝的詳細資料

答 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勳 虞舜 重華 夏 啟以後 西元前2197 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建都 安 今山西雯縣 1 宗神夏禹 年 2 帝啟 9年 3 太康 29年 4 仲康 l3年 5 帝相 2...

中國歷代的皇帝的詳細簡介,介紹一下中國歷代皇帝

盤古氏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有巢氏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中國歷代帝王有哪些,中國歷代皇帝的名字有什麼?

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勳 虞舜 重華 夏 啟以後 西元前2197 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建都 安 今山西雯縣 西周 西元前l122 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 鎬京。東周 西元前77o 2...

中國歷代變法者好像都沒好下場

變法總是需要流血的,沒有一帆風順的變法,反對者的力量在變法的時候還是很強大的,所以的確,變法者基本都沒有好下場,除非位置高到沒有人可以管得住 不對,鄧大人的 改革開放 還是很成功的。這幾個最好的應該是張居正吧,最有成效的啊 遭人嫉妒麼。得罪人麼。因為變法主要依靠統治者的信賴,一旦統治者不在信任他,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