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歷史上一代梟雄曹操為何至死都沒有稱帝?

時間 2022-01-15 07:16:54

1樓:夢尋遠方一地浮殤

無論劉備、孫權如何詆毀曹操,也無論後世戲曲舞台如何把曹操塗抹成大奸大惡之臣,人們還是不得不承認,在曹、孫、劉三位漢末最大的梟雄中,曹操是唯一未曾在生前稱帝的。

這個現象為喜愛漢末三國歷史的人們津津樂道。

東漢末年的歷史上,有這麼乙個片斷:孫權在長期和許昌朝廷對抗,又和劉備鬧翻之後,深感力屈,不得不暫時假意歸順朝廷。

孫權在派使者向漢獻帝進貢的同時,卻又同時派人去見曹操,勸說曹操取代漢獻帝,自立為帝。孫權這麼做,當然有他自己的算盤。

曹操在收到孫權的「勸進表」後的反應,非常耐人尋味,他說孫權這招是想把他放在火爐上烤。言下之意,曹操一旦稱帝,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篡漢賊臣,也就成為了天下英雄的眾矢之的,這或許正是孫權樂於看到的局面。

當日曹操手下附和孫權、勸說曹操稱帝的人還真不少。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白:曹操公升級,自然意味著他們也能跟著公升級。

曹操卻非常堅定地拒絕了這一請求,因為他比誰都明白這池水的深淺。雖然不稱帝,但他還是撂下了一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周文王生前仍然是殷商的藩臣,謹慎地效忠於殷商王朝。但在他的領導下,周民族已經非常強大,並且為消滅殷商做好了準備。

所以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周武王才有可能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紂王的軍隊,一舉消滅商朝。

從這個角度看,周文王雖然未曾統一天下,不是周朝的第一任天子,但他卻是周朝的實際奠基人。

曹操說,如果天命真的眷顧曹氏的話,那自己就做個周文王吧。言下之意是,他不會稱帝,但他的子孫若有機會的話,可以順應天命稱帝。

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曹丕果然稱了帝,滿足了他做周文王的心願。

曹操為什麼不自己稱帝?解釋的角度可以有很多,司馬光卻在《資治通鑑》裡給出了乙個平常人想象不到的理由。

司馬光反問道:曹操這樣性格的人,在他掌握漢朝的實際權力之後,能做到不取代漢朝自己稱帝,難道是因為他秉性忠厚老實嗎?難道真是他打心眼裡不想做皇帝嗎?

當然不是!

那是為什麼?司馬光的回答出人意料。

司馬光說,那是因為他不敢。

很多讀者可能會不明白,居然還有曹操不敢的事情?他怕的是什麼呢?

我們來看一下司馬光的論證邏輯。

隨後,司馬光稱讚劉秀的繼任者,他的兒子漢明帝以及孫子漢章帝,都能秉承劉秀重視文教的傳統,繼續提倡文化、教育,敦勵風俗。

漢明帝和漢章帝都有儒學老師,他們不僅尊師重道,還親自出席關於儒學義理的討論會。

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僅各個層級的**都是飽學之士,連皇帝的衛士們也都受到尊學重教風氣的感染,開始閱讀《孝經》。甚至仰慕中華文化的匈奴貴族子弟來到京都洛陽後,也開始醉心於學術文化。

經過這三代皇帝六十餘年的倡導,東漢繁榮的文化對社會健康起到了積極引導作用。

無論**還是平民,都深有廉恥感,不願在行為舉止上觸犯倫理、法令。人們把那些品德汙穢之人孤立起來,不願意同他們交往。

司馬光甚至說,東漢前期的社會風貌,是三代以下(傳說中堯舜禹的時代,中國古代學者往往認為那是人類的**時期)僅有的,夏商周以後,任何乙個時代都比不過它。

可惜漢章帝去世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開始出現貴戚擅權、嬖幸(身份低微,卻能接近皇帝並盜竊權柄的人)用事。權力分配紊亂及其濫用,必然導致對制度、法令的挑戰,導致賄賂與貪腐的現象。

問題是,即便面臨這樣的窘境,東漢王朝還是又維持了一百多年時間,而沒有立即覆亡。原因是什麼?

司馬光認為,正是前三任皇帝打下良好的文教、風俗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政治混亂帶來的不良影響。

鼓勵文教風俗六十多年,使得整個社會風氣醇厚而質樸,上層建築的腐朽,未足以拉垮整個社會,遠離政治中心的人們,仍然在和諧、守序的環境中生活。****的腐敗侵蝕到社會的每乙個角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因此,東漢王朝仍能在**政治不斷出狀況的情況下,屹立百餘年。

但即便在**核心圈子裡,貪腐權力也不能夠一手遮天。

在政治執行不正常的情況下,一直有士大夫領袖領導正直的**和清議,來抵抗亂命,試圖撥亂反正。

司馬光列舉了很多這類人的名字。這些人的存在,顯然也是東漢王朝一貫重視文教風俗的傑出成果。

因此,看上去問題百出、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竟然在大小軍閥四分五裂之際仍然沒有倒塌。這就是深厚的文教風俗底蘊給予東漢王朝的回饋。

做了這麼長的鋪墊之後,司馬光才開始嘗試著解答之前提出的問題:曹操為什麼拒絕稱帝?司馬光的回答簡潔而明了:「猶畏名義而自抑也。」

這裡的「名義」一詞,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儒教士大夫所崇奉的名教秩序,及其相關的禮義道德。

這是一種軟約束力。人們出於對名和義的敬畏,產生道德上的自我約束力,阻止自己去做那些破壞「名義」的事。

要使這種軟約束力產生作用,顯然需要大家都尊崇「名義」的深厚社會環境。

在這一環境中的人,都珍惜自己的聲譽與節操,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為了利益而犧牲更為重要的「名義」。

司馬光認為,儘管東漢末年是乙個混亂的時代,但深厚的社會基礎,使得當時仍然存在著對「名義」的敬畏。

曹操拒絕稱帝,不是能力不足,更不是他真的不想踏上權力的巔峰,而是他仍然被這樣的「名義」觀深深地束縛著。

司馬光從文化的角度解釋了曹操的行為,其實也是解釋了東漢後期國運。

無論大家是否贊同司馬光的這一解釋,拋開具體的歷史細節,他所提出的乙個國家、社會必須重視文化、重視教育、重視風俗這一點,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他的強調文化教育對社會穩定、良序發展的觀點,直至今天仍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需要綜合分析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等,才能做出更加客觀的判斷。這也是我們需要養成的大歷史觀。

2樓:白馬呼嘯西風

曹操很聰明,稱帝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他沒有這麼做。

歷史上一代梟雄曹操為何至死都沒有稱帝?

3樓:密探零零發

一代梟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是三國中最有實力和資格稱帝的大佬,但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邁出這一步?當然,他肯定不是忠於漢朝的,否則漢獻帝也不是個傀儡皇帝。實際上,曹操之所以不稱帝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並且曹操自己也說了原因,對於稱帝之事早就有了安排。

關於曹操之所以不稱帝的原因具體有以下4點:一是稱帝徒有虛名,不符合曹操務實的性格。實際上,漢獻帝一直都只是曹操手中的傀儡皇帝,沒有一寸土地,乙個百姓是屬於他漢獻帝的。

曹操雖然只是魏王,但早已經有了皇帝的權力,而要這皇帝的虛名,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

四是曹操不想上孫權的當,並且對稱帝之事早有安排。公元219年,孫權配合曹操擒殺了關羽,向曹操稱臣,並且上書請曹操稱帝,曹操看完後勃然大怒道:「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曹操可不想因為稱帝成為眾矢之的,給東吳以及蜀漢苟延殘喘的機會。同時,曹操還對勸他稱帝的臣子說:「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也就是說如果天命在我這裡,我就做乙個周文王得了!曹操為什麼要做周文王呢?

那是因為周文王雖沒有稱帝,但他的兒子周武王稱帝了。實則他早就安排好了,讓自己的兒子稱帝是最好的選擇。這樣曹操既保全了自己的名聲,又讓這天下最終屬於他曹家,何樂而不為之呢?

一代梟雄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到底是什麼原因?

4樓:加菲9日

漢室傾頹,天下大亂,亂世之下,英雄盡出,也成就了一代梟雄曹操。鼎盛時期,曹操一度加九錫,進封魏王,挾天子以令天下,擁天下之雄兵,威震四海,離天子之位僅僅是一步之遙,但是這一步卻讓曹操望而卻步,終其一生也沒有把這一步走完。究竟緣何如此?

**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得論證一下,曹操究竟有沒有稱帝的野心?如果沒有,那一切都是扯談的亂說八道。那一定是有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人一旦到了他那個位置,必然得有其囊括天下的胸懷和野心,也許他原本僅僅是乙個漢臣,但到了那位置會沒有想法嗎?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有其權力薰陶和私慾貪念,不然早已超然入聖,曹操也是一樣,無須抹黑,也不必把幫他洗白。在魏王的位子上,進一步則加天子之位,退一步則是萬劫不復。

曹操曾經一語道出了他的野心,「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一言蔽之就是,他要把當皇帝的這一步讓曹丕把他走完。

那曹操為何不把這一步走完,而非得把稱孤道寡的重任留給兒子呢?這一步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禍心,遙不可及。

首先,曹操這人性格思想是很雜的,也是乙個很矛盾的人,奸雄二字一生的評價。一方面他有稱帝的野心,另一方面,他是乙個飽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人,忠君愛國,匡扶漢室是其一生的志向。他有這份取天下的心思,但他當過漢臣,也捨棄不了那顆忠義之心。

其一生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不定,思想掙扎。

第二,乙個問題存在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曹操此時雖然坐擁中原四周之地,但是外部反曹勢力依然強大。孫權坐擁江東,劉備兼有巴蜀,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勢。

外部環境並不允許曹操此時稱帝。一旦篡位稱帝,天下諸侯各方勢力,勢必以討伐逆賊之名,以號令天下,率六合之眾,圍而攻之。孫權劉備乙個個早已是磨拳擦掌,虎視眈眈。

曹操雖然兵強馬壯,實力最強,但抱上篡位的名號,畢竟名位不正,而對方站在道德的高點責難,未必有過多的勝算。孫權曾經勸進表,讓曹操廢漢稱魏,然曹操一眼洞悉,「是兒欲時吾居爐火上耶」,曹操是明白到自己稱帝的話勢必會陷入諸侯圍攻的水深火熱的境地,所以沒有這樣做。

第三,曹操捨不得放棄漢獻帝這張手頭上的皇牌。由曹操迎天子以奉許都,曹操一直以天子之名號發號施令,名正言順的挾天子以令天下。有得必有失,稱帝則意味著得放棄漢獻帝這張好牌,在天下尚未安定,國家還沒統一的情況下,漢天子的旗號是最具號召力的,貿然放棄這張好牌對自身並沒有好處,反而讓敵人有機可乘。

再者,此時的曹操已然把天子的權力完全架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完全沒必要廢帝自立。前有王莽廢漢自立,最後身首異處,曹操沒有理由不知道。

最後一點,就是世俗大家勢力依然強大。以家族血緣為紐帶的士族大家勢力是政治朝堂上,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載體。曹操用人一直是奉行唯才是舉的原則,這必然就會損害了這幫士族子弟的利益,改換門庭,公司換老闆沒問題,但得從根本上保障這群老員工的利益,這才是他們關心的,所以後來曹丕上位稱帝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曹魏和士族雙方妥協的產物。

綜合以上所論述的種種原因,就是曹操最後沒有稱帝的原因。稱帝這一步對他來說,雖然是身前沒有實現。但是他一生的夙願他兒子幫他實現了,順利地把這一步給走完,他死後也得到了乙個魏武帝的稱號,也算是死了也過了一把皇帝的癮。

一代梟雄曹操收穫到了什麼,一代梟雄曹操收穫到了什麼

本人以為,曹操是乙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軍事家以及文學家,這三大家他都當之無愧!而在三國時期,群雄逐鹿,在那樣的亂世之中,漢室衰微,亟需乙個能人掌握政權,讓天下統一,生靈免遭塗炭!曹操曾經說過一句話 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所以曹操的願望是還百姓乙個清明盛世,這也正是他至死未稱帝的原因,所謂漢賊之說...

曹操是一代奸雄,劉備是一代梟雄,孫權是什麼

孫權是一代人雄。人雄,豪傑,英雄。吳太祖大皇帝孫權 182年 252年5月21日 字仲謀,吳郡富春 今浙江富陽 人,生於下邳 今江蘇徐州市邳州 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 200年 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 20...

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至死都不殺司馬懿

很多種說法歷史上曹操是幾次想殺掉司馬懿,可是司馬懿討好曹丕,沒當曹操想殺他時,曹丕就會求情,曹操也沒辦法,就埋下了隱患 曹操愛才世所共聞。比如許昌放雲長,當陽放子龍。曹操寬仁大度世所共聞。徐庶終身不設一謀,曹操未曾加害。張繡殺操愛將典韋長子曹昂愛侄安民,操仍納張繡之降封侯賜爵。曹操連 天下英雄唯使君...

東漢末年,楊修為啥會被一代梟雄曹操殺死

自作聰明,楊修是乙個很有才能的人,但是他有些時候過於賣弄自己的學識,從而讓曹操下不來臺 曹操為人生性多疑,而楊修當時作為曹操的心腹大臣,多次猜中曹操心中所想之事,使得曹操將其視為眼中釘,不得已而除之。因為楊修經常自作聰明,說出曹操的心事,讓曹操很反感他。曹操他並不喜歡被別人看破,楊修剛好犯了他的大忌...

許多人不明白,為何曹操喜歡寡婦,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這麼喜歡寡婦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三國演義 後出師表 中形容曹操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 不管是當時的人還是後世之人對於曹操的評價都很高,認為他能文能武 有謀略。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他行事不正,稱不上是個好人。人們之所以這般討厭曹操是因為他在女色方面確實比較放縱自己,他做了很多有違常理的事情。曹操的妻子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