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恪不能做太子,李世民為何不選李恪做太子

時間 2022-01-14 17:02:49

1樓:凮起雲湧

因為長孫無忌告李恪謀反,所以李恪不能做太子。

永徽四年年初,因高陽公主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理,從而引發了初唐時期最大的一樁政治冤案。房遺愛為活命想效法紇幹承基,遂長孫無忌心意而誣告李恪謀反,致其遇害。

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 。有子四人,李仁、李瑋、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嶺表;有女亦四人,現已知第四女信安縣主被罰守獻陵。

李恪死後的故事:

顯慶五年,在長孫無忌獲罪之後,李恪被唐王朝追封為鬱林郡王,並得以立廟祭祀,任命河間王李孝恭的孫子李榮為鬱林縣侯來作為李恪的繼承人。

李恪在獲罪賜死後,墓誌記載唐王朝特別優待以國公之禮將其下葬 ,可見李恪在被賜死時已被廢為庶人,也就是說,其皇族的身份在當時被剝奪。而顯慶五年的追贈,表明唐王朝重新承認了他李唐皇族的身份,這是其初步的平反。

但是,高宗作為這場冤案的施害者之一,畢竟難以完全否定自身的作為,所以並未在第一時間赦免李恪的四個兒子。光宅元年,李榮獲罪,而李恪四子此時得以赦免,這才讓其長子李仁承襲父親的爵位。

2樓:匿名使用者

吳王李恪因其才華出眾被受太宗賞識,確有立其為太子的想法,因此高宗永微年間,被長孫無忌汙衊謀反而被高宗賜死。 參考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煬帝之女。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

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 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曰:

』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 王同徙封。

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

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

恪 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 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

「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 未可知。」無忌曰:

「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

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 「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

」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鬱 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乙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藉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

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

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

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

」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還有一樣東西是不得不提。 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主要原因他是隋煬帝的外孫,所以,人們擔心殘暴的隋朝會捲土重來,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騎射,在當時也不可能讓他當上皇帝。

至於之後他能當上司空,我覺得是李治和長孫無忌的一種政治伎倆。挑個在皇帝上頭最大的兄弟封賞,安定人心。李治豈是無能,他知道他的三哥就是他當皇帝最大的阻礙,只有除了他,他才能安枕無懮。

長孫無忌更不是不忠或什麼奸詐的,只是他是隨李世民南征北伐才打下大好江山,當然不會拱手將皇位送給這個隋煬帝的外孫,吳王李恪。

3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後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唐太宗為防止身後發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以後的唐高宗。

4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吧,他是乙個皇帝,他要考慮長孫一族,那是傳統,嫡子嘛。還有據說李治也不是無能,就是性格軟弱,長孫皇后死的時候,他哭得最慘。

5樓:匿名使用者

李恪說到底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有著隋唐兩朝皇族的血統,身份何等高貴,文武全才,品貌俱佳,李世民也多次說李恪「類己」,母親楊妃又深得李世民寵愛。 李世民一直有立李恪為太子之心,當時的太子李承乾是嫡長子,長孫氏在朝廷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大臣擁護李承乾,李世民不能不屈服,這裡可以參考劉邦欲立劉如意那段歷史。

後來太子被廢,李治為太子,李世民嫌李治太軟弱欲改立李恪。長孫無忌為了長孫家族的利益,拼死反對,這件事暫且擱置,從此長孫無忌視李恪為眼中釘。這時李恪其實還是有機會的,因為他的最大對手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均已失勢,李治暗弱,李世民又有立他為太子的心。

但接下來的房遺愛謀反案,長孫勢力從中作梗,他被牽連進去,被陷害致死。

吳王李恪是乙個很有能力的人,為什麼長孫無忌不讓他當太子?

6樓:沐

吳王再好,再有能力,可是長孫無忌不是他的親舅舅啊!長孫無忌就算要幫那也得幫自己的妹妹的親兒子李治啊!李治當上太子,江山至少在自己家人的手中,要是換成吳王李恪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吳王畢竟不是長孫家的後代,日後自然也不會向著長孫無忌,這等好事,還是要往自己親人身上攬才是好的。

吳王武功高強,能征善戰,是乙個非常優秀的人,如果他當上太子,日後登基了必然不會放過所有的兄弟,一定會大開殺戒的,李世民也不願意看到像玄武門之變那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所以在長孫無忌的勸諫之下,他還是立了李治為太子。

要是沒有長孫無忌的反對,估計李世民是會立李恪為太子的,對於李世民來說,李恪是所有兒子中最優秀,最有能力的人,他想將江山交給他。但是由於長孫無忌的原因,李世民猶豫了,他也害怕李恪的優秀會給他的兒子帶來危險,擔心以後他不會放過自己的兄弟。

李恪的母親是前朝公主,是隋煬帝的後代,李恪也算是隋朝的后羿了,所以這也讓長孫無忌非常的擔心和忌憚,日後李恪要是當上帝王,難保他不會壯大前朝的勢力,壯大他母親楊家那邊的勢力,然後隋朝說不定還能東山再起呢。這也是長孫無忌擔心的一點,所以無論如何他都會阻止李世民立李恪為太子的。

李恪這麼優秀,要是當上太子日後站在長孫無忌的對立面,與自己為敵,那長孫無忌自然是不願意看到這一幕的。太子之位只要在李治手中,長孫無忌在朝廷中的地位就會更穩。

7樓:

因為長孫無忌是唐高宗的親舅舅,所以他為了讓自己的外甥登上皇位,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也不會讓吳王登基。

8樓:小貓不吃醋

我認為主要就是李恪還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因此長孫無忌都不讓他當太子。

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於情於理都只可能幫助李治,其他人也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李恪是隋煬帝的嫡親外孫,他要當了大唐的皇帝,那江山不是又回到楊家手上了?李世民反隋白反了。

11樓:是孟孟的嗎

吳王不是長孫皇后的親生兒子,不是嫡出,是庶出。根據古代以嫡立長的宗法制度,不會立吳王為太子。

12樓:想逃的風

吳王李恪確實是乙個很有能力的人但是李治是長孫無忌妹妹的兒子他肯定幫李治啊。

13樓:頑固的汙汙

因為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在古代權勢與家族是緊密相關的,此時他自然也要為自己的家族著想。

14樓:枋伶窪

因為長孫無忌的親侄子李治也是乙個很有能力的人,如此還不如立自己的親侄子來得踏實。

15樓:匿名使用者

李治卻有著乙個強勁的對手,那便是李恪,因為李恪很賢能,在治國才能方面明顯比李治突出,而作為李治親舅舅的長孫無忌,無論是為了自身以後的發展,家族以後的榮耀,還是出於親情,他都必須幫助李治這個親外甥登上帝位,所以他必須阻止李世民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最後他也成功的達到了這一目的,後來在李治當上皇帝後,長孫無忌仍然不忘這個心頭大患,後以謀反的罪名將李恪陷害至死。

16樓:爽朗

雖然李治的能力沒有李恪的能力,但是長孫無忌卻是李治的親舅舅,為了家族的榮譽也必須讓李治當權

李世民為何不選李恪做太子

17樓:匿名使用者

李世民是政變殺死兄弟而奪取大位的,他不想讓手足相殘的事情再發生在自己兒子身上,同時李世民的重臣長孫無忌力主立李治為太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宗懷疑晉王李治仁弱,便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我立稚奴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國家,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

」長孫無忌堅持抗爭,認為不可以。太宗說:「你是因為吳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對嗎?

」長孫無忌說:「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麼重要,怎麼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

」太宗這才打消了念頭。同年十二月,太宗對李恪說:「父與子雖然是最親近的,但是如果兒子有罪,國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

漢武帝已經確立漢昭帝,燕王劉旦不服氣,私下圖謀不法的事情,霍光憑藉詔書就可以將他誅殺。你做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為誡。」這段話在《貞觀政要》上。

18樓:匿名使用者

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主要原因他是隋煬帝的外孫,所以,人們擔心殘暴的隋朝會捲土重來,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騎射,在當時也不可能讓他當上皇帝。

至於之後他能當上司空,我覺得是李治和長孫無忌的一種政治伎倆。挑個在皇帝上頭最大的兄弟封賞,安定人心。李治豈是無能,他知道他的三哥就是他當皇帝最大的阻礙,只有除了他,他才能安枕無懮。

長孫無忌更不是不忠或什麼奸詐的,只是他是隨李世民南征北伐才打下大好江山,當然不會拱手將皇位送給這個隋煬帝的外孫,吳王李恪。

19樓:匿名使用者

三個原因,一是李恪有前朝血統,這份血統太「高貴」了,高貴的不能不讓李世民考慮將來大唐的走向

二是,李恪又不是嫡子,長孫後有四個兒子,加上夫妻伉儷情深,沒可能去考慮庶子

三是,關隴集團在朝廷勢力龐大,關隴集團之首,也是大唐群臣之首長孫無忌萬不可能讓不是自己親外甥的李恪走上天子之位

20樓:匿名使用者

只能 問他本人了 哈哈

21樓:匿名使用者

、李治是長孫皇后的嫡子,古代尊卑有別,李恪終歸是庶母所生。

2、雖然李恪的母親地位最為尊貴,是隋煬帝的女兒(我很奇怪某樓說的,皇帝的女兒不是公主難道還能有別的稱呼嗎?除了清朝外),但是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對他繼承帝位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皇帝本身也是會想,他繼承後會不會對隋朝的事情進行翻案等。而且隋朝的殘暴統治剛剛過去,他極為後會不會捲土重來。

3、還有就是,長孫無忌是朝廷皇帝之下的大臣。雖然長孫皇后曾多次告誡李世民不能用自己家的人,但是長孫無忌仍舊掌握了大權,他也代表了朝廷大臣的多數想法,這對李世民立皇太子是有巨大影響的。因為如果立李恪,他肯定是用母親家的人,隋朝的人;這樣同時就會失去朝廷長孫無忌等重要大臣的支援,對江山的穩定是不利的,李世民肯定不會這樣做的。

4、李世民曾說李恪最像自己。李世民是怎麼登上帝位的,他殺了自己的親哥哥,囚禁了自己的親弟弟(玄武門之變)。李治性情軟弱,即使登上帝位,也會保護自己的兄弟。

李世民在廢黜李承乾而打算立魏王李泰時,廢太子李承乾曾說,若李泰登帝位,則他和李治等兄弟俱死。這對李世民有巨大的震撼作用。而且李世民曾經給李恪寫過信,告誡他要遵循禮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亂想。

(「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哉」)如果他安分守己,李世民也就不會寫這樣的信給他了。

5、我個人也對他的能力有所懷疑。因為在廢黜長孫皇后的兩個孩子之前(李承乾,李泰),對李恪沒有任何的稱讚,倒是對李泰的讚許是相當多的。如果李恪真的和李世民自己很一樣的話,對他的稱讚自然是多出很多的。

他只不過是在兩個人不被允許繼承皇位之後,李世民將李恪和李治進行比較得出的比較牽強的想法罷了。

6、政治傳統的繼承。李治軟弱,他登帝位,肯定會繼承李世民政治上的做法,延續貞觀盛世,因為他所倚重的都是李世民這個朝代的人。但是李恪對自己貞觀的做法的繼承是否延續,李世民肯定還是懷疑的。

宮鎖珠簾的太妃為什麼不能做太后,皇上為什麼不冊封太妃為太后

一是因為太妃不是皇上的生母,二是因為太妃有些偏袒自己的親生兒子 因為那次皇上在他們房中,17問勤太妃為什麼支援皇上,勤太妃說是為了保住自己和17,皇上聽了很是傷心。希望採納啦!本來四爺登基那天是要封勤太妃為太后的,連衣服都做好了,但是隨後十七被太妃拉到房中說自己是想保住十七才力挺四爺,四爺很是傷心。...

房遺愛謀反為什麼要牽扯到吳王李恪

因為長孫無忌想架空高宗,獨斷朝綱,就殺掉威望高的李恪 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長孫無忌既輔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曹王李明,沒參與謀反案,為何會因為吳王李恪而受牽連?李恪當年是因為支援魏王李泰做太子,而被長孫無忌認為是異...

為什麼分手後不能做朋友,分手後為什麼不能做朋友了

兩個人從相識,相知到相愛,在交往一段時間後,由於種種原因,最後不歡而散,在分手時,總有一方會說出那句最真實的謊言希望我們還能是朋友。如果是我,並且覺得自己非常的受傷,彼此愛過,恨過,就不可以做朋友,我想也只能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了。曾經的刻骨銘心,分手後做朋友談何容易?分手後不能做朋友。我選擇做陌生人的...

為什麼分手後不能做朋友,分手後為什麼不能做朋友了

分手的時候我們說以後還是朋友。可是實際上真的還是朋友嗎?也許是也要等到若干年以後。一段感情 一程路 一起走過太多的喜悅感動 太多的無奈心痛,從真心相愛到彼此傷害,到了分手的那一刻還能夠做朋友嗎?如果能一定是沒有真的愛過。或者是乙個人委屈求全的結果。感情沒有閘門,不是一拉就能關閉的起。兩個人很難同時相...

為什麼分手後不能做朋友,分手後能不能做朋友

如果你曾經深深的愛過這個人,他曾經是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麼怎麼去轉換角色,才能若無其事的把他看成是乙個朋友?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恐怕都是難以做到的。如果說分手後,還會保持聯絡,這只能說明有一方還沒真正放下對方,他還不願從對方的生活中徹底消失,所以會找各種看似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接近對方。可是,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