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被神化的歷史人物還是神話中的人物?為什麼

時間 2022-01-08 06:07:31

1樓:鷹的飛翔

大禹是被神化的歷史人物, 大禹一般指禹,夏朝開國君主。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

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

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

2樓:陽城幹部

實有其人,夏朝建立者,會稽山遺跡尚存,鑄九鼎,分九州。今年為夏曆4711年,華夏的由來……

3樓:匿名使用者

大禹存在過 最簡單的證明是 西元前21 夏王朝的建立 禹的兒子啟 不遵循禪讓制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王朝

4樓:聖靈

神話之所以是神話,就因為它假。也可能歷史成了傳說,傳說又變成了神話。就我所知,大禹是乙個被一乙個大餡餅砸著的幸運孩紙,他媽鯀治水,治了一半,輪到他了。

他媽因為沒治好水,就被殺死了,大禹從他媽肚子裡出來。他就治好了大洪水。他媽在世時,洪水太大,先堵得大洪水,後來輪到他了,就該通水了。

同樣一件事,只能說時不我與。其實中國歷史沒有五千年。也就四千多年。

5樓:淅淅瀝瀝小安

這種事情歷來爭論不休,我的個人看法是被神化的歷史人物。因為根據考古論證,公元4000餘年前青海的確發生過洪水等災難,有遺跡佐證。而且曾出土過周朝青銅器上記載了大禹治水這件事,這證明大禹治水並非空穴來風。

所以我認為,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大禹這個人,他可能治過水,也可能是當時部落領袖。只是人們不斷地給他賦予了突破創新,捨己奉公這樣的精神使他神化從而與眾不同。

個人想法,可以再交流討論。

6樓:之上拙計

歷史人物。

鯀的兒子禹

大禹治水是歷史故事還是神話故事?

7樓:匿名使用者

到目前為止也是古人傳說而已,權可以當作是神話故事,下面就是它的出處和簡介:

據《淮南子》記載:"禹治洪水,鑿轘轅開,謂與塗與氏曰:'欲餉,聞鼓聲乃去。

'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化為熊,慚而去。至嵩山腳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

'石破北方而啟生。"

傳說,古時候這裡洪水滔天,吞沒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來到嵩山後,決定在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的轘轅山開啟一條疏洪瀉流的通道。

那時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為了支援丈夫治水,也來到嵩山,每天給大禹縫衣做飯。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對涂山氏說:"你聽見我的擊鼓聲,就來送飯。

"說完,就去治水了。涂山氏準備好飯食,單等著鼓聲傳來。

大禹為了盡快鑿開山間通道,就變了乙隻大熊,在山間來來往往,開山鑿石,忙碌不停,連飯都忘了吃。誰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塊石頭踢落崖下,恰好擊在鼓上,涂山氏聽到鼓聲,急忙把準備好的飯食送到轘轅山下。可是她東張西望卻不見丈夫的蹤影,只見乙隻大熊在山間跳躍治水。

她心中一驚,羞慚之下便向山下跑去。跑了一陣,涂山氏跑不動了,化成了一座巨石。大禹見此情景,大呼:

"還我孩子!"只聽一聲巨響,石破北方,乙個男孩出生了。這個男孩就是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啟。

石破生啟的巨石高約10公尺,圍長43公尺,人稱"啟母石"。所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就是指的這個地方。

由於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為夏伯,後建都陽城。大禹和妻子死了以後,漢代為表彰啟的母親涂山氏支援丈夫治水的功績,便在中岳嵩山72峰中的萬歲峰下,建了一座"啟母廟",並立下《啟母闕》。

8樓:匿名使用者

不論是民間故事還是神話故事,都源自歷史。

禹這個人物,是歷史上確有記載的,而治水之事,也是憑空杜撰。但畢竟這個歷史源自尚未有文字確考的年代,其主要流傳至今,也是靠人民群眾的口舌相傳。傳到最後,故事多少都會有一些誇張和神化。

傳得久了,也就成為了民間故事。而民間故事相傳到最後最離譜的時候,就變成神話了。

相關文獻記載:

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

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

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

」石破北方而啟生。

《史記·夏本紀》「予娶塗山」,「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司馬貞索隱:「《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涂山氏號女媧也。」亦稱「 女嬌」、「 女趫」。

《尚書·虞書·益稷》篇雲:「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呂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

《華陽國志·巴志》:「 禹娶於塗,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

《莊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書》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為妻,新婚僅三四天,便出發治水,兒子夏啟呱呱墮地,他沒有見過一面。孟子說,「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中所載,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現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和間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家庭,顧及兒女私情。

大禹治水是歷史故事還是神話故事

9樓:愛連君

神話故事。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10樓:匿名使用者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算起來,他還是黃帝的後代。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公尺。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涂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臺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遊覽憑弔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鬥、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8月4日訊息,在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上古的傳說。不過,乙個中美科研團隊4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宣布,他們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古代一場超級大洪水的科學證據,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災難性大洪水。同時,這也為夏朝的歷史真實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援。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現南京師範大學聘用人員吳慶龍對新華社記者說,儘管很多人認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實基礎,但此前一直沒有發現這場大洪水存在的科學證據。2007年,他參加黃河上游積石峽地質考察時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後確認為上古一場巨大潰決洪水的沉積物。由於這一洪水規模巨大,他們推測,這很可能就是中國大洪水傳說的源頭。

當時的情景也許是這樣的:一場強烈**在積石峽引發了大規模滑坡,滑坡堵塞黃河6到9個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續增加導致堰塞湖潰決,多達110億至160億立方公尺的湖水在短時間內快速下洩,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目前有記載的黃河最大一次洪水發生於1843年,最大流量約每秒3.

6萬立方公尺,而這一潰決洪水的流量可能是1843年洪水的10倍左右,達到每秒30萬至50萬立方公尺。

參與研究的美國珀杜大學教授達里爾•格蘭傑在《科學》雜誌召開的**記者會上解釋說:「換個角度看,這差不多與世界第一大河亞馬孫河曾發生的最大洪水相當,位居地球近1萬年內發生的最大洪水之列。」「這樣規模的洪水災害在中國(有確切記載的)歷史時期內沒有發生過,是一場非常罕見的巨大洪水,因此,我們推斷它應該就是與『大禹治水』有關的那場大洪水,」吳慶龍說。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被神話過的歷史事件

12樓:黛妮

不論是民間故事還是神話故事,都源自歷史。

禹這個人物,是歷史上確有記載的,而治水之事,也是憑空杜撰。但畢竟這個歷史源自尚未有文字確考的年代,其主要流傳至今,也是靠人民群眾的口舌相傳。傳到最後,故事多少都會有一些誇張和神化。

傳得久了,也就成為了民間故事。而民間故事相傳到最後最離譜的時候,就變成神話了。

大禹治水是神話故事還是民間故事

13樓:貓騎狗上樹

不論是民間故事還是神話故事,都源自歷史。

禹這個人物,是歷史上確有記載的,而專治水之事,我屬也相信不是憑空杜撰。

但畢竟這個歷史源自尚未有文字確考的年代,其主要流傳至今,也是靠人民群眾的口舌相傳。

玩過傳話遊戲的人都知道,傳到最後,故事多少都會有一些誇張和神化。

傳得久了,也就成為了民間故事。

而民間故事相傳到最後最離譜的時候,就變成神話了。

像大禹這樣的歷史人物還有誰

李冰。李冰 生卒年 出生地不詳 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西元前256年 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 今成都一帶 太守。期間,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李二郎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李冰治水,建立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的思...

樂不思蜀中的歷史人物,樂不思蜀的歷史人物是誰?

1.樂不思蜀說的是劉禪。2.樂不思蜀 l b s sh 蜀 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 劉淵追諡 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出自 三國志 蜀書 後主傳 3.原文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

聞雞起舞的歷史人物是誰,聞雞起舞的歷史人物是誰?

祖逖字士稚,漢族,范陽逎縣 今河北淶水 人。北州舊姓,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著名的 聞雞起舞 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祖逖和劉琨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 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資治通鑑 之 晉書 祖逖傳 祖逖,晉代的,因為朝廷腐敗,國土被外族侵占,後來祖逖...

毛逐自薦的歷史人物,毛遂自薦歷史人物是誰

毛逐自薦的歷史人物是毛遂。資治通鑑 卷五 週紀五 赧王五十七年 趙王使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約其門下食客文武備具者二十人與之俱,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毛遂自薦於平原君。兒女英雄傳 第一八回 為此晚生不揣鄙陋,竟學那毛遂自薦。倘大人看我可為公子之師,情願附驥,自問也還不至於尸位素餐,誤人子弟。文明小史...

有哪些被高估的歷史人物,歷史上有哪些被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

崇禎帝,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崇禎帝做的已經夠好了,是明朝留下的爛攤子太大,所以明朝最終才會滅亡,但是我們要知道崇禎並不是乙個合格的皇帝。崇禎確實很倒霉,到了明末,宦官亂政,文人黨政,地主們兼併土地,流民四起,而且這時候中國還處在小冰河期,在農業不發達的古代,這足以讓乙個王朝衰弱。那麼繼位的崇禎帝又做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