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鐵帽子王,為何禮親王地位是最高的,被譽為「大清第一王」

時間 2022-01-07 11:42:41

1樓:愛八卦的小盆友

因為禮親王代善一大局為重自願放棄大汗之位所以被譽為「大清第一王」。清朝的鐵帽子王雖有十二個但就數禮親王代善的地位最高,而且每次上朝列班時也是代善位於班首也優先具有發言權,代善能夠得到如此榮譽也要歸功於自己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皇太極一心想著汗位因此設計革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皇太極一直都是看著汗位而不斷努力,而代善則是皇太極最大的絆腳石。所以皇太極利用了代善與大妃的曖昧關係讓努爾哈赤罷黜了大妃,同時作為太子的代善名聲威望也因此受損。

之後也皇太極更是推波助瀾了一下接著讓皇太極廢除了他的太子之位。

但是代善並沒有因此記恨皇太極。努爾哈赤死後作為最有勢力和實力的代善最有機會繼承汗位,但是代善做出了驚人之舉。代善不僅主動提出退出這次的爭奪而且不計前嫌的推薦皇太極為信汗,因為代善非常了解自己眾多弟弟的能力所以覺得皇太極最適合所以就推舉了他。

當然最後在代善的支援下皇太極成功繼承了汗位最終建立了清朝。所以代善這樣顧全大局又寬容大度的表現得到了滿洲貴族的尊重所以被譽為「大清第一王」。

2樓:牧馬人

清代鐵帽子王有12,但是禮親王是有可能做皇帝的王爺,所以就尊崇他為大清第一王。

3樓:職場摸魚的貓

因為禮親王是最有可能做皇帝的,而且掌管的兵多

4樓:帥氣的貓

禮親王之所以會列在親王之首,主要還是因為代善,因為代善在努爾哈赤時期,其身份地位以及地位是不亞於皇太極的,甚至可以說,只要代善願意當大汗,那麼他肯定就是名副其實的大漢了。那他為什麼把大汗之位讓給了皇太極呢?代善其實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生的,所以說,當代善的哥哥死了之後,代善就被立為了太子。

5樓:雙子素瑤瑤

崇德元年,皇太極建國大清,封代善為和碩親王,位居諸王之首。正是代善以大局為重,甘願捨棄汗位,所以他贏得了滿洲貴族的乃至歷代清帝的尊重,將禮親王定為「大清第一王」也是實至名歸。

6樓:風雪浴花

禮親王之所以列親王之首,主要還是代善的功勞。努爾哈赤時期,大貝勒代善的實力、威信都在四貝勒皇太極之上,可以這麼認為,如果代善要和皇太極爭奪汗位的話,那麼毫無疑問他將勝出,可最終還是將汗位拱手讓給了皇太極,

7樓:清風不願伴九州

雖然清朝的鐵帽子王有12個,但是因為李青王在當中是最有可能做皇帝的那個秦王,所以才會被譽為大清第一王。

8樓:小貓不吃醋

其實雖然說當時地位很高,但是實際來說確實有很多的不足的,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什麼地位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把爵位分成了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王爵的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帝。王爵又分為親王和郡王。

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

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

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不過,許多人在看清朝時期的電視劇集或書籍時,往往還會看到乙個稱呼:鐵帽子王。聽上去感覺很酷,似乎比親王更高乙個等級。那麼,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鐵帽子王並非爵位,而是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乙個等級。比如親王去世後,他的兒子(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爵位時就要降為郡王。

郡王去世後,下一代繼承到的爵位降為公爵。以此類推。但鐵帽子王則不受此規則限制,親王去世後,繼承人還是親王。

因此,鐵帽子王在繼承權方面比其他王爺要享受更多的福利。但在政治地位上,鐵帽子王和其他王爺並沒有什麼區別,不存在高人一等的情況。

清朝歷史上一共只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有八位是清朝開國之初,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肅親王豪格(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子)、克勤郡王岳託(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之孫)。

除了上述八位外,清朝還有四位在中後期因維護社稷立功受封的鐵帽子王,他們是: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恭親王奕欣(道光第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第七子)、慶親王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孫)。

在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中,誰的實力最強呢?這其實要看處於哪個時期。清朝入關前,禮親王代善掌握著八旗中的正紅旗和鑲紅旗,因此實力最強。

清朝入關後,睿親王多爾袞權傾朝野,又掌握著正白、鑲白兩旗,連順治皇帝都要喊他皇父攝政王,實力最強自然毋庸置疑。

此後,皇權越來越集中,開國的八家鐵帽子王都得老老實實聽命於皇帝。因此也就沒有誰強誰弱的說法。至於清朝中後期這四位鐵帽子王,他們所處的年代和受封爵位的時間都不相同,所以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僧格林沁既然也是鐵帽子王那為什麼清朝12鐵帽子王里沒有他呢?

10樓:浮雲笑看神馬

這個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了。

最初,獲「鐵帽子王」殊榮的滿清貴冑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在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係中受封,屬於恩封。

咸豐帝賜僧格林沁「博多羅巴圖魯」稱號。咸豐四年(1854年),又在連鎮大敗北伐軍。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咸豐帝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

四月,詔世襲罔替。

按清制,皇帝之子可封親王,而親王以下之子孫,一般都要降襲,如親王之子降襲郡王,郡王之子降襲貝勒,貝勒之子降襲貝子,貝子之子降襲鎮國公……這種制度是吸取了明朝封王太多的教訓,避免了數百年後親王遍天下的局面。因此,清朝的親王是不多的,因而顯得極尊貴。但是,這種降襲制度也有例外。

清高宗純皇帝乾隆規定,清初開國定基的八位王爺,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 後改號莊親王 、克勤郡王岳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的子孫可有一人「世襲罔替」,即不必降襲而按原爵襲封。此八人,即民間俗稱的八位「鐵帽子王」。除此之外,乾隆帝僅特批一人,康熙帝十三子、雍正帝弟弟、乾隆帝叔叔 怡親王胤祥,他因輔佐雍正有功,也被列入「世襲罔替」之類。

僧格林沁以蒙古貴族進封親王,已屬特恩,此次再獲「世襲罔替」的破格待遇,反映出來的是咸豐帝對時局的估計,以及僧格林沁擊滅太平天國北伐軍之功,有如再造大清。

因此,他是鐵帽子王裡面極為特殊的一例。

11樓:上帝

清廷官方似乎沒有「鐵帽子王」的說法,當時的官方說法都是「親王世襲罔替」。從這個角度來看僧王似乎和另外12人性質一樣。但當時民間所謂的「鐵帽子王」實則是指「皇族親王世襲罔替」即鐵帽子王=親王世襲罔替+愛新覺羅姓。

這是我的理解^ ^

12樓:千年歷史千面遊

曾格林沁是蒙古人啊,清朝12鐵帽子王是指滿清的,也就是滿族的,其他族不在其內。

13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博多羅巴圖魯的稱號,只有湍多巴圖魯稱號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只有誰例外?

14樓:社會在我心中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只有慶親王奕劻是例外的,他是通過他本身寫字寫得好而當上鐵帽子王的,因為當時慈禧當權,因為他的一手好字而深得慈禧喜歡和推崇,當然其中也有他的背景原因,最後成為了唯一一位不是靠功勞獲得的鐵帽子王。

出生於1838年的慶親王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孫,但是由於他的家庭不是鐵帽子王世襲,他只能在繼承家族副將的軍銜和爵位。兩年後,成功加封為貝子,多年以後,又被授予貝勒的稱號。其實慶親王奕劻並沒有多大的能力,但他的字寫得很好。

當皇帝慈禧太后寫信給她的兄弟桂祥時,她經常要求慶親王奕劻代替她寫。當然每次慶親王奕劻都完美的完成了任務,得到了慈禧的青睞。

隨著時間的流逝,慈禧太后對恭親王奕欣的很多做法越來越不滿意。中法戰爭失敗後,以恭親王為首的軍機部部長因罪被免職。同時慈禧太后還廢黜了恭親王,一是讓禮親王代替執掌軍機大臣等大權,二是讓恭親王奕欣管理全國事務衙門大臣,並且加封慶郡王。

1894年,慈禧太后慶祝她的六十大壽。恭親王奕欣被封為親王。1898年,又因為恭親王奕欣在維新運動中對慈禧太后給予了極大的幫助,並再次加被封為為清朝第12任鐵帽王。

而恭親王奕欣後來也抓住這些機會,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雖然他功績沒有多少,但後來卻成為了權侵朝野的人物。

15樓:新左右

清朝鐵帽子王的數量也不多。近300年時間裡,總共封了12個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

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這12個鐵帽子王里,絕大多數是靠功勞獲得。只有一名例外,他是靠寫字寫得好。他就是慶親王奕劻。

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孫,生於1838年。由於他這個家族不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幾代傳下來後,他只能承襲輔國將軍的爵位。兩年後,加封為貝子。

1860年,咸豐皇帝過三十大壽,又被加封為貝勒。

奕劻不學無術,但是寫得一手好字。當年,還是懿貴妃的慈禧與弟弟桂祥通訊時,經常找奕劻代筆。奕劻認認真真地完成了任務,獲得了慈禧的好感。

慈禧太后掌握大權後,對奕劻青睞有加。她利用同治皇帝大婚之機,將奕劻加封為郡王,同時授予御前大臣的職位。

後來,慈禧太后越來越看恭親王奕欣不順眼,1884年中法戰爭失利後,以 「委靡因循」的罪名,將以恭親王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罷黜。

慈禧太后斥退了恭親王後,一方面以禮親王世鐸代替為領班軍機大臣,另一方面以奕劻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加封慶郡王。1894年,慈禧太后舉行六十大壽,奕劻被封為慶親王。1898年,在「戊戌變法」中,奕劻幫了慈禧太后大忙,獲得了「世襲罔替」許可,從此成為清朝第十二個鐵帽子王。

1903年,軍機大臣榮祿病死後,奕劻進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至此,奕劻掌握了內政外交大權,權傾朝野。

然而,奕劻雖然位高權重,卻很貪婪,所謂「能力奇差,貪財細大不捐」。許多人不理解奕劻為何官越做越大,向慈禧太后提出反對意見。 慈禧太后嘆了一口氣,說:

「他啥水平我能不知道嗎?但是看來看去,還是他貼心。」

清朝鐵帽子王

生離是朦朧 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 古英巴圖魯 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 1636 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代善又主持立福臨 世祖 為帝。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者,如嘉慶...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鐵帽子的意思是 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在繼承權方面是要比其他的王爺的福利大很多的,但是地位不存在比其他的王爺大的說法。清朝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王爵的稱呼,同時鐵帽子王不受降等承襲的繼承規則,清軍入關前,禮親王實力最強,入關後則是多爾袞的實力最強。鐵帽子王就是家族對朝廷做過巨大貢獻的,王位是可以一直世襲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是誰

鐵帽子王是清代對 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王爵的稱謂。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 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王 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豫親王 愛新覺羅多鐸和碩肅親王 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 後改為莊親王 愛新覺羅碩塞多羅克勤郡王 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

鐵帽子王爺究竟有多大,鐵帽子王竟然也是個爵位,到底有多大官職?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冑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 鄭親王 睿親王 豫親王 肅親王 莊親王 克勤郡王 順承郡王 怡親王 恭親王 醇親王,以及慶親王。在上述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

歷史清朝除了鐵帽子王之世襲罔替外,其他親王世襲幾代,比如,果親王

清朝除了十個親王和兩個郡王可世襲罔替外,其他親王或郡王什麼的都是在承襲的基礎上降封一級或多級 一般是一級 繼承,親王的話,他的兒子就只能繼承到郡王爵位,然後依次降封,分別為 和碩親王 和碩親王世子 多羅郡王 多羅郡王長子 多羅貝勒 固山貝子 奉恩鎮國公 奉恩輔國公 不入八分鎮國公 不入八分輔國公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