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雜交水稻概述,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的主要是特點介紹

時間 2022-11-12 16:50:40

1樓:匿名使用者

很偉大啊,人品也很好,在發明一些轉基因東西時,自己當然就要先試一下味道,經過檢驗才敢與大家分享

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的主要是特點介紹

2樓:易劍九州寒

優點:交水稻的重要意義就是為了解決世界上人口與糧食不足的問題,由於雜交水稻,無論是產量,抗病性,各種綜合形狀都要比不雜交的水稻要高,這就意味著雜交水稻糧食出產量的提高,為日益增加的人口,與有限的土地,解決糧食問題.

缺點:由於人工進行了雜交,長期食用對人體有無影響尚無明確定論,就如轉基因食品一樣!

3樓:藍水

袁隆平沒有發明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袁隆平的貢獻簡單概括

4樓:牙牙的弟弟

袁隆平的主要貢獻如下:

1、開展水稻雜種優勢

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

3、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

由三系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

4、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5、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

1997年,袁隆平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已於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中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擴充套件資料: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

「作為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幾年時間,袁隆平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並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

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將「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授予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

5年後,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式上朝著由繁到簡但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

經過9年努力,兩系法獲得成功,它保證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畫。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

1979年4月,雜交水稻國際學術會議上,袁隆平宣讀了自己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中國第一次將雜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經驗傳遞給世界。

袁隆平著於1985年的《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後,發行到4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產的指導用書。

因為「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解除貧困展示了廣闊前景」,並「致力於將雜交水稻技術傳授並應用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幾十個國家」,2004年,袁隆平獲得了世界糧食獎。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和夢想。」袁隆平說。

5樓:走過路過自然飄過

袁隆平1953年從西南大學農學系畢業之後,就被分配到了湖南省的安江農校,而湖南省是水稻之鄉,所以袁隆平很早就同水稻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農校的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

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乙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1961年7月,袁隆平把這株變異株水稻的種子繼續播種在試驗田裡,結果證明去年發現的特殊性狀水稻確實是「天然雜交稻」。

1960年開始,國內接連三年遭受了三年自然災害,帶來了嚴重的糧荒,而糧食生產的重視度也達到了空前水平,袁隆平本人更是勵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糧荒,從此徹底走上雜交稻之路。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採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資料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一篇重要**《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

此後,又經過8年的艱苦試驗,一直到1974年才配置種子成功,並進行了鑑定。1975年,獲得大面積制種成功;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佔水稻面積的39.

6%,而總產量佔18.5%。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

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雜交稻從發現算起,一直到大面積推廣,其實用了17年的時間,而全國全面推廣,又用了10年的時間,近三十年的時間裡,袁隆平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點也是各方的共識。

6樓:腦動力tv頻道

確實,袁隆平當時的科研環境是極為不好的,但袁隆平仍然得到了國家的支援,並一路堅持了下來,這其中有很多故事,而且很多是相當驚險的,我們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

大學時期的故事因為幼年時期,跟隨老師和同學一起去園藝場參觀,裡面水果豐收的景象給袁隆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並且袁隆平父母有郊遊的習慣,所以袁隆平十分熱愛大自然。

因此高中畢業報考時,毅然地選擇了學農學,當時父母對他說,學這個很吃苦的,我們都知道農民是很辛苦的。但袁隆平因為對農業有一種美好的幻想,所以就堅持了這個選擇。

在大學時,當時的教學普遍提倡蘇聯李森科的無性繁殖理論(後來被證實是錯誤的),但袁隆平的大學老師管相桓教授卻比較崇尚孟德爾的遺傳學說,因此袁隆平在他的影響下學習了很多這方面的學說,並且課餘閱讀了大量中外農業科技雜誌,開拓了視野。

大學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安江農校(今懷化職業技術學院)。

三年實驗一事無成,轉換方向獲成功畢業後,因為當時全盤學習蘇聯,所以袁隆平就打算按照李森科的理論指導實踐,即採用嫁接的方式來創造新物種,當時雖然能得到產量較高的作物,但是這種特質卻無法遺傳給下一代。

就這樣實驗了三年,突然袁隆平在《參考訊息》上看到了dna結構的發現者獲得了諾貝爾獎,於是打算拋棄李森科的這一套,採用孟德爾遺傳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工作。

(上圖為**手稿)

後來經過近8年對水稻雜種優勢的研究,將研究成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撰寫成了**發表在了《科學通報》上。當時是1965年,是風暴前的平靜時期,而正巧那一期《科學通報》是停刊的最後一期

國家科委發現人才,經費資源問題解決當時很多知識分子都進牛棚了,袁隆平也原本要如此的,姓名都已經上了大字報,就差執行了。但當時的工作組來看袁隆平時,卻把袁隆平任命為一塊稻田的技術參謀,這樣袁隆平很高興,很意外。

後來得知,他的材料在被審查時,發現了一封來自國家科委的函件,工作組完全傻眼了,原來抓錯了人,這可是重點保護物件,趕緊地,經費什麼的,都安排上,就這樣,袁隆平得以開展他的實驗,並不受外界影響。

「野敗」發現,科研也需要巧合?當時實驗需要一株野生的花粉敗育的水稻,因為這是實驗的轉折點,如果找不到,實驗就有可能原地踏步,於是袁隆平的助手們到處找有沒有野生的水稻。

後來在海南某處的水坑沼澤地段竟然找到了3個稻穗,當時是袁隆平的助手發現的,因為袁隆平平時就對助手們傳授很多育種知識,所以助手很敏銳地發現了這3株野稻的異常,並且迅速通知袁隆平,原本袁隆平準備去北京,接到訊息,馬上前往三亞,經過檢查,這是一株符合實驗要求的野生水稻,被命名為「野敗」。

這株「野敗」為整個實驗開啟了突破口,後來經過不斷的實驗,到1975年時,雜交水稻示範田平均畝產超過500公斤,獲得了巨大成功。

至此,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熟悉了,就是不斷改進,提高畝產。

但很多人都忽視,袁隆平最大貢獻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孟德爾遺傳理論和水稻雜種優勢理論的正確性,並啟發了全國各地的學者,讓他們從思想上得到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我認為這才是袁隆平最大的貢獻。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70~100字

7樓:步曼吟

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8樓:哲溪

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

袁隆平的水稻是不是轉基因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不是轉基因水稻?

轉基因水稻通過轉基因技術將不同品種水稻或近緣物種的抗蟲基因 抗病基因等匯入某種水稻基因組內培育出的水稻品種。而袁隆平水稻主要是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者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

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大歲數了,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大了

到2020年袁隆平已經90歲高齡了,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 人。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是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發明...

袁隆平雜交水稻是否是轉基因?如果不是,騾子怎麼沒有生育能力

你說的這個水稻雜交和騾子沒有生育能力,完全是兩碼事情。水稻是屬於植物,而騾子是屬於動物,怎麼能相提並論呢?雜交水稻,是授粉 授精 轉基因是,分子技術轉移需要基因分子 雜交水稻 hybrid rice 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

袁隆平的水稻是不是轉基因和雜交的結合體

是雜交,但現在的雜交不是我們認為的簡單的雜交,就是兩個植株的交。我覺得這個雜交涉及到分子生物學的東西,但是這個基因 也是水稻。轉基因工程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嫁接 袁隆平育成推廣的雜交水稻不含轉基因成分。實驗室裡有沒有在做轉基因研究就不清楚了。應該不是 袁隆平剛推出雜交水稻的那個年代是六七十年代轉基...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獲成功了嗎,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獲豐收的具體情況如何?

令村民們難以置信的是,當年,在科研工作者和員工精心管護下,海水稻試驗田迎來豐收。今年是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連續第三年開展種植試驗,測產結果顯示水稻再一次獲得豐收。為袁老的科研團隊點讚 9月25日,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鹼水稻 海水稻 在嶽普湖縣公開測產。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最終理論畝產結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