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諾貝爾獲獎發言詞,丁肇中諾貝爾獲獎的發言詞是什麼?

時間 2022-09-25 15:45:59

1樓:

國王、王后陛下、皇族們,各位朋友:

得到諾貝爾獎,是乙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落後的思想,對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的害處。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傾向於理論的研究,而避免實驗工作。

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是物理學更是從實驗中產生的。

我希望由於我這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而注意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僅供參考 歡迎採納 希望幫到你

2樓:驀然回首處

國王、王后陛下,王族們,各位朋友:

得到諾貝爾獎,是乙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落後的思想,對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的害處。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傾向於理論的研究,而避免實驗工作。

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是物理學更是從實驗中產生的。我希望由於我這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而注意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3樓:

丁肇中用流利的漢語作了發言詞:

國王、王后陛下,王族們,各位朋友:

得到諾貝爾獎,是乙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落後的思想,對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的害處。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傾向於理論的研究,而避免實驗工作。

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是物理學更是從實驗中產生的。我希望由於我這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而注意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丁肇中諾貝爾獲獎的發言詞是什麼?

丁肇中簡介 丁肇中憑藉什麼作品獲得諾貝爾獎

4樓:皮蛋瘦肉周先生

丁肇中簡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出生,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華裔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漢族,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憑藉什麼作品獲得諾貝爾獎: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裡克特(burton richter,1931—)和美國麻薩諸塞州坎伯利基麻省理工學院的丁肇中(samuelc.c.ting,1936—),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一種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驅性工作。

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本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2016年北京時間12月9日凌晨兩點,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專案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發布了五年太空實驗的結果,部分結果顯示:ams通過準確測量鈹-硼流強比例,得到關於宇宙線在星系間傳播時間的資訊,測得銀河系宇宙線的年齡大約是1200萬年,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宇宙線的相對準確年齡。

擴充套件資料:

丁肇中主要成就和學術成果:

1、發現反氘原子核。

2、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實驗,測試量子電動力學(quantum electrodynamics)之正確性,證實了電子,緲子(muon),及濤子(tau)為直徑不超過10厘公尺的點粒子。

3、精確測量向量粒子之輕子衰變的相位及分支比,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證據。

4、研究光子產生向量介子之機制,並證實光子與向量介子間的相似性。

5、在cern的isr研究雙緲子事例,測量向量介子的scaling性質及產生機制。

6、發現膠子噴流。

7、在正負電子對撞機petra上研究膠子的性質。

8、精確測量緲子的電荷不對稱,驗證標準模型。

9、在lep對撞機 研究z與w粒子的性質,並精確測量中微子的種類。

10、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尋找宇宙中的暗物質 和反物質 。

5樓:雨巷

丁肇中1974年發現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j粒子,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

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

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1965年發現反氘核,1969年任美國麻薩諸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74年發現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j粒子,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並被美國**授予洛侖茲獎,197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9年發現膠子噴注,1982年確定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領導ams組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丁肇中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他所領導的馬克·傑實驗組先後在幾個國際實驗中心工作。丁肇中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物理文獻中習慣用來表示電磁流的拉丁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丁肇中致力於阿爾法磁譜儀專案研究-運用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尋找由反物質組成的宇宙和暗物質的**。[

6樓:匿名使用者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1-3]

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1965年發現反氘核,1969年任美國麻薩諸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74年發現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j粒子,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

丁肇中憑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

7樓:

丁肇中因為發現j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獎。

1974年11月10 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所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紐約州阿普頃國立布魯海文實驗室裡,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本粒子。

雖然人們近些年來不斷發現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發現的新粒子十分獨特,它是不帶電的,而且壽命比近些年來相繼發現的新粒子長1000倍——儘管在常人看來它也極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1976年,丁肇中由於發現了j粒子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8樓:匿名使用者

1936年1月27日出生於美國,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

1956年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在物理系與數學系學習。

1960年獲碩士學位。

1962年獲博士學位,在瑞士歐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

1976年因和裡克特彼此獨立地發現一種稱為ψ/j的新粒子,與裡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安阿伯,中學時代是在台灣度過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博士學位。

1963-1964年在歐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7年起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丁肇中得諾貝爾獎的小故事

9樓:長得高遭雷劈

在物理學中,理論上認為夸克之間的力是膠子傳遞的。如果膠子是存在的,那麼在高能正負電子對撞的實驗中就會出現三個噴注的現象。如果膠子不存在,那麼在高能正負電子對撞的實驗上就不會出現三個噴注的現象,只會有二個噴注現象。

在實驗中,丁肇中果然發現了三個噴注的現象,這證明了膠子的存在。丁肇中根據這個「故事」告誡年輕科學家們,「做實驗物理要對意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