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的歷史和來歷。最好在10分鐘之內傳送過來

時間 2022-09-12 01:32:00

1樓:某名人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墨,中國人已經使用了數千年。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用石墨、硃砂書寫的。漢代紙料發明後,用石墨作書已感不適,一種以漆煙和松煤為之的丸狀墨產生了,這是日後用墨之濫觴。

公元4世紀三國魏時,韋誕製出了超乎尋常的好墨,「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到了晉朝,發明用膠配製,墨的質量又提高了一大步。西晉陸機《平復貼捲》墨汁晶瑩,書法樸拙,用禿筆,綜合體現了書寫工具改革的成果。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為廣泛的王朝之一。唐朝設官置廠專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朝鮮進貢的松菸墨的製作經驗,多方取材配方,採用古松煙與鹿角膠煎膏和成製墨的方法,聞名於天下。從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現,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間。

五代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熱衷於書法繪畫藝術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援下,奚氏父子製出的佳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得到李煜的賞識,賜奚氏姓李,世稱「李廷珪墨」。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菸墨,還創制了油煙墨。名工輩出,佳墨繽紛。

文人以書法為重,故視墨為寶,取墨甚嚴,辨墨亦精。因此,宋墨已至盡善盡美的境地,足以輔助大書法家,大畫家垂名千秋。宋人名跡之流傳於今日,仍能見其藝術的輝煌,名墨之作用功不可沒。

明代是製墨業上最光輝、最有成就的朝代。先進的「桐油煙」與「漆油」的製墨方法被廣泛應用,帶有裝飾形式的成套叢墨「集錦墨」的出現,受到普遍歡迎。清代製墨業雖及不上明代的規模,但康、幹二朝均善於書,對墨的製作極為注意,所以御製名墨,精絕千古。

嘉、道以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墨的生產就逐漸走下坡路了。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

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製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

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菸,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

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乙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乙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

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建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複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

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2樓:瘋言瘋語

墨水是一種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體,墨水被用於書寫或繪畫。最早的墨水有使用金屬、胡桃殼或種子製作的染料或使用魚、章魚等海生動物的墨汁。中國的墨是碳墨。

中國毛筆和墨水的來歷

3樓:匿名使用者

毛筆的由來

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不能把他作為筆的創始人。明代的嚴敬在《事物紀原》一書中說:

「虞舜造筆,以漆書於方簡。」 我國是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很早就有了文字,當然也早就有書寫文字的工具。古人把這種書寫工具籠統地稱之為筆。

但是,最早出現的筆,不一定是毛筆。古人在甲骨、金石上作書,用的工具是「刀錐之類」,其名稱雖叫筆,但與後人使用的毛筆是大不相同的。這從我國文字演變中也可看出一點道理來。

原來的「筆」字寫作「聿」。《說文・聿部》:「聿,所以書也。

楚謂之聿,吳謂之不聿,燕謂之弗。」到了秦以後,「筆」字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筆」字的字形,在「聿」字上加「竹」。不妨理解為當時所用的筆,已經是竹木為杆的毛筆。

今天我們使用的「筆」字,就是從「筆」字簡化而來。 現在人們在請人修改文章時常說:「請大力斧正」,「儘管刪削」。

改文章動刀子,也是古人的做法。「孔子刪書」是非動刀子不可的,因為那時的筆就是「刀錐」之類。由此可見,「蒙恬以前已有筆」的說法是不錯的。

但大可不必因此而否定蒙恬創制毛筆的歷史功績。蒙恬對毛筆的筆桿、筆毛所用的材料和做法都作了很大改進,在所用的材料上他採用了鹿毛和羊毛兩種不同硬度的毛制筆尖,使之剛柔相濟,便於書寫。在制法上,不是將筆毛圍在筆桿的一端用線纏住,而是將筆桿一端鏤空成毛腔,筆毛放在腔內。

1975 年湖北雲夢睡虎地一座秦始皇三十年(西元前 127 年)墓裡,一次就出土了三支這樣製作的竹桿毛筆。

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墨的發明年代,在歷史上已無從考據,但從出土文物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在漢代得到一定的發展,至唐代達到鼎盛,並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說:

「上古以竹挺點漆而書。」這是最早形式的墨。我國古代製墨技藝很高,並出現了製墨名手。

南唐著名墨師奚超造墨技術高,他造出的徽墨受到了李後主的賞識,因而被賜予「國姓」,改名為李超。到了宋代,又有人發明了桐油煙墨。據宋代何遠寫的一本筆記講:

「潭州胡景純專取桐油澆煙製墨,大者不過數寸,小者如圓錢大,每磨研間,其光可鑑。畫工室之以點目。」這說明在當時墨的製作是力求精巧,刻意追求造型、紋飾的美觀。

據宋史料載,除了作桐油煙制墨外,還有用漆煙製墨的。到了元明時代,有人為墨著書,謂之《墨池》。書中不僅記載了製墨的工藝方法等,還記載了古代製墨方面的人物。

清人胡公升文曾研究了歷史上所有的製墨方法,製出許多好墨,其中一種「蒼佩玉」最為名貴,並被作為貢品。

春節由來

4樓: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虞舜時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神靈。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歲首(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5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

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年」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乾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

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事。干支紀年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歲首(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曆法的「立春」,當天象「斗柄指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乙個輪迴已開啟。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乙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年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節的時間(農曆正月初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乙個月。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閏春節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閏春節過法

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過第乙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乙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

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

遠古時代,已有干支曆法(陽曆)及歲時的雛形。「年」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十天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天皇氏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鑑》就以這套干支術語紀年)。在後來的發展中這套干支術語簡化為乙個字。干支的發明標誌著最原始的曆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

簡化後的干支,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乾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事。上古干支歷紀元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上古曆法的歲首是指節氣「立春」。冬春分界(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的基準線,位於今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當節氣「立春」時,那一線以南的華南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

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廣東)沿承有在歲首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曆法的「立春」,當天象「斗柄指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乙個輪迴已開啟。

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乙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年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乙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各地風俗尚未傳播、融合與普及,歲首的節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從現存的文獻記載上看,歲首節俗於中原一帶流行是在漢代以後,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乙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此後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祖的記載。

如東漢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此後,過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

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

乘法的由來和歷史,乘除法的來歷

乘法 乘法是算術中最簡單的運算之一。最早來自於整數的乘法運算。什麼是乘法 乘法是四則運算之一 乘法是指乙個數或量,增加了多少倍。例如4乘5,就是4增加了5倍率,也可以說成5個4連加。小九九 的由來 九九乘法歌訣 又常稱為 小九九 現在學生學的 小九九 口訣,是從 一一得一 開始,到 九九八十一 止,...

荔枝的由來和歷史背景,荔枝的年代和來歷?

荔枝的確原產於中國,英文是用荔枝的廣東話諧音變成的,荔枝原名離枝,因其摘后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得名。意思是果實離開枝頭後會很快變質。雖然離枝這種叫法生動形象,但在中國的文化意識裡,離枝和別離相似,不吉利,後來人們就改叫荔枝了。荔枝的年代和來歷?荔枝的年代 荔枝在中國的栽培和使用歷史,可以追溯...

月亮的來歷和起源,月亮的別稱和起源,起源最好要故事的那種。。。

月球來自 這是乙個人們在不斷探求的問題,近年來,隨著行星演化理論的飛躍發展以及現代電腦技術的廣泛應用,又出現了一種月球起源的新學說,叫做新俘獲說。但在這之前,還有外星人一說。人造月球 經過一些科學家的調查,發現月球中心是空的,也就是說,月球有可能是外星人建造 駕駛的聚集地或飛船。從行星演化看月球起源...

誰知道解這個姓氏的起源和來歷,姓氏「張」的歷史和由來?有誰知道麼?

解姓 有四 1 解姓最早源出於姬姓。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有個兒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兒子中有乙個叫良的受封於解地 今山西解縣 稱為解良。解良的後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地名解為氏。史稱山西宗解,為解氏正宗。2 源於地名,出自東周初期成周城垣解,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城垣解,是古代城郭建築群體中...

「王」的姓來歷和姓王的名人,歷史上姓王的名人

先秦時帝王的子孫多稱王子 王孫,他們的後人有不少就稱為王氏。例如商代的比幹,周朝的王子晉,戰國時魏國信陵君王子無忌以及田氏齊王等等,都有子孫稱為王氏。由於 不一,分支眾多,王氏後來繁衍成中國人數最多的大姓之一。西漢有丞相王陵,西漢末年攝政王王莽建立新朝,稱帝十五年。東晉時王氏是執政的大家族之一,有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