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理試題,九年級物理題

時間 2023-06-09 08:45:03

1樓:幻想家丶

1.說明瓶子可以裝滿500g的水,也就是500ml的水。

當裝滿另一種液體時,該液體裝了515g,瓶子容積500mlp=m/v=515g/500ml=原來50ml的水位線,鐵塊一進去變成80ml,說明鐵塊體積是30ml

鐵塊木塊一同下去變成105ml,說明木塊體積是105-50-30=25ml=25cm3

木塊質量為15g

p=m/v=15g/25cm3=此類問題都是要減去原容器體積或質量的問題,只要用(後來的體積或質量)減去(原容器體積或質量)可得到(需測量物體的體積或質量),後面根據公式即可算出。

ps:要記得水的密度是1g/ml,這個是要背的,題目中可直接使用。

九年級物理題

2樓:木易草雲

因為摩擦不計,則額外功相等。

機械效率=w有用功/w總功 , 第一次與第二次的有用功不同,第一次的有用功小於第二次的有用功,所以機械效率1小於機械效率2

3樓:網友

額外功就是對滑輪組做的功,兩次滑輪組一樣重,拉公升的高度也一樣,所以根據w=fs,額外功相等。

第一次水少,所以對水做功少,即有用功少,根據η=有用功/(有用功+額外功),所以η1<η2

九年級物理題

4樓:匿名使用者

i=2000w/220v= r=u2/p=220*220/2000=歐。

w吸=電=2000*效率=

加厚內膽,加強保溫效能。

九年級物理題

5樓:匿名使用者

1.用天平測出小石塊的質量m1.

2.溢水杯中裝滿水,用天平測出杯和水的總質量m2.

3.將小石塊完全沒入溢水杯中,待水不流動時,再用天平測出杯和水的總質量m3

計算過程:v=(m2-m3)/ρ水。

石=m1ρ水/(m2-m3)

6樓:匿名使用者

用天平可以測出質量。

溢水杯可以通過排出的水的體積得到石頭的體積。

兩者相除味密度。

7樓:繪圖啊

在紙杯裡裝入足夠沒入石頭的水,記下水在杯中的刻度;用天平稱出石頭的質量m ;把石頭放入自製的溢水杯,記下水位公升高的位置,因為石頭的體積等於上公升的水的體積,所以兩次的水位差就是石頭的體積v,體積的差值可以從溢水杯讀出;石頭的密度=石頭的質量m/石頭的體積,而石頭的體積=上公升的水的體積。

九年級物理題

8樓:快快回答快拿分

小華說得更準確。小明說:「在併聯電路中,幹路電流大於任何一條支路的電流。

只是說明幹路電流比支路電流大。而小華說:「在併聯電路中,幹流電路等於各支路電流的和。

這個說法更貼切,更好地闡述了併聯電路中乾路電流與支路電流之間確切的關係。

9樓:奧雷連若

小明說的更準確一些吧。

干路中的電流並不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因為還有損失的電流用於發熱 死電線發熱而使電流減少因而還應該加上損失的使電線發熱的電流更準確些吧恩 應該是這樣的 呵呵。

九年級物理題

f1 f2 p1 詳解 1 由於瓶子不是筒形的,所以內壁給水的力會有豎直方向的分量,正立時,瓶壁內扣,瓶壁不僅要提供平衡水重力的力,還要平衡瓶壁壓向力,所以f1 mg f 倒立時,情況相反,瓶壁外撐,f2 f mg f2 mg f 2 瓶底壓力只和水深有關,倒立時水更深,因為瓶口容率低,所以依照p ...

九年級物理題 求解物理題。

1 p m v m pv 2 只要用彈簧測力計測出 物體在空氣中重力g1 物體浸沒水中後測力計示數g2,水的密度為已知,那麼,由公式 物 g1 水 g1 g2 就可以算出物體的密度。1 物體在空氣中的質量m1,物體在水中的質量m2密度 m1 m1 m2 密度p m v 總質量m p v 1.05 4...

問大家幾道九年級物理題

1.同溫度 同質量的不同物質,比熱容大的含有的熱量多。這句話對麼?為什麼?不對,如果不考慮分子間的勢能的話就對。比如常溫下1kg可口可樂,與1kg漢堡包,熱量就不同,後者肯定要大。要不有人說吃冰淇淋是高熱量食品呢,不是說它溫度高,而是分子間的可利用鍵能高。當然以上只是說發生化學反應熱,定義成有機物的...

物理九年級,九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

九年級是全一冊 新人教版 九年級物理目錄 全一冊 第十三章 內能 第1節 分子熱運動 第2節 內能 第3節 比熱容第十四章 內能的利用 第1節 熱機 第2節 熱機的效率 第3節 能量的轉化和守恆 第十五章 電流和電路 第1節 兩種電荷 第2節 電流和電路 第3節 串聯和併聯 第4節 電流的測量 第5...

九年級物理知識,九年級物理知識點有哪些

電 學 部 分 1 電流強度 i q電量 t 2 電阻 r l s 電阻率 m l 導體的長度 m s 導體橫截面積 m2 3 歐姆定律 i u r 4 焦耳定律 1 q i2rt普適公式 2 q uit pt uq電量 u2t r 純電阻公式 5 串聯電路 1 i i1 i2 2 u u1 u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