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文過秦論語言點問題,高中《過秦論》文言文閱讀

時間 2022-12-08 05:20:34

1樓:清苑

1,表修飾

2,表目的

3,小,指秦國的疆域;弱,指秦國的國力

4,達到

5,不是使動

在古漢語中,沒有使動的說法,很多在現代漢語中是名詞的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既有名詞性質又有動詞性質的,可以直接用作動詞.現代人解釋的時候為了方便,就說是活用,不是意動就是使動,準確說來,意動和使動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古代漢語中根本不存在這種情況,主要是漢語在發展過程中詞性變化了,我們不要用現代漢語的知識去理解古代漢語.

2樓:幸福忙音

第一句應該是「百萬之眾,扣關而攻秦。」在這裡,「而」表承接,一般不譯;

同樣,在「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裡面,「而」字仍然表承接的意思,一般不譯;

「小弱」,「弱小」的意思,在這裡不是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指「名作狀」,「名作動」和特殊的動賓關係),而是偏義複詞;

「致」在這裡翻譯成「發展到……」的意思;

「愚」在這裡是使動用法!形容詞作使動詞,「使……愚」!結構是「主語(秦王),謂語(「愚」在這裡活用作使動詞,作謂語),賓語(黔首)」,在這裡,主語是直接指向賓語,而賓語又通過謂語來修飾,在這裡使動詞不是「以」,「以」在這裡翻譯成「為的是……」的意思。

3樓:612_秋宮雪

兩個而應該都表示遞進 而在這裡是個連線詞,表示先後,先仰關,然後攻秦.築長城而後守藩籬,

小弱是變小變弱嘛,整句就是,而天下並沒有變得弱小達到 達到萬乘至尊的威勢

這個是使動用法,愚是使之愚,也就是,使...變得愚笨,愚在這邊是做動詞.因為是變得愚笨嘛,他省略了一部分

4樓:匿名使用者

表修飾表目的

變小變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到達我也認為是使動

5樓:匿名使用者

兩個而都表遞進。實意弱小。愚,名詞作動詞

古文過秦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5

6樓:有陽旭

秦孝公佔據餚山,函谷關那樣險固的地方(關隘),擁有雍州一帶那樣《過秦論》的體裁是議**,但為什麼記敘卻多於議論?這樣寫法有什麼好處?

高中《過秦論》文言文閱讀

7樓:魂歸

前面部分明顯是讚美秦始皇的,不可一世是貶義詞

高中文言文過秦論裡的秦孝公崛起有何條件

《六國論》、《過秦論》這類文言政**出自哪部傑作?

8樓:匿名使用者

《六國論》是《權書》十篇的第八篇,原題為《六國》,作者蘇洵。《古文觀止》裡就有。

】《過秦論》,論秦之過也。原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載於《新書》第一卷,《文選》卷五十一,另見於《史記·秦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及《漢書》。

9樓:

樓上回答的已經很詳細了,

推薦乙個《古文觀止》,

還有古文政論殿試狀元篇——《公僕劣根論

10樓:匿名使用者

兩部,《古文觀止》,《昭明文選》

11樓:流水長長流水

我在高中時學過蘇洵的《六國論》,賈誼的《過秦論》。

12樓:匿名使用者

《六國論》是《權書》

過秦論默寫重點語句

13樓:秦悅

1.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吞二周而亡諸侯, ,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 ,以為固。

3.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 ,轉而攻秦;

4.斬木為兵, ,天下雲集響應, 。

5.謫戍之眾,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 。

6.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

《過秦論》一文的中心論點是

14樓:金牛咲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西漢賈誼《過秦論(上篇)》,原文選段: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文: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憑藉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

這之後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

當時,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國內封建割據與**集權的矛盾、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都日益加劇,統治者的地位有動搖的危險。

為了調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在《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以及《過秦論》等著名的政**中向漢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時弊的政治主張。本文就是以勸誡的口氣,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敗得失,為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鑑。

《過秦論》是一篇史論,其主旨在於分析「秦之過」。

此為上篇,講述了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

行文中採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後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於「仁義不施」的結論。

15樓:蒲公英

《過秦論》一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本文通篇採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在第5段。秦國的過去和現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敘述秦國逐步強盛的史實,極寫六國合縱攻秦反而失敗,為秦所並,顯示了秦上公升時期的蓬勃發展之勢;然後又極寫陳涉領導的義軍,人少勢孤卻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過這樣的敘述,用歷史事實互相對照,得出了秦雖有百多年的興盛史,敗六國,吞諸侯,一統中國,威振四海,卻亡於兵士疲的陳涉之手,乃是仁義不施的結果。在**秦亡原因的同時,其過秦諷漢之旨已意在言外。

16樓:愚者王天語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仁義不施可以,但攻天下和守天下的局面已經變了。秦國本來是攻天下,所以需要軌跡陰謀和蠻力,不怎麼需要仁義;而當秦始皇一統天下,秦國由此變成了秦朝,秦也由攻天下變成了守天下,此時就需要施行仁義,但秦國沒有,所以覆滅了。告訴我們要隨著局勢的改變來改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