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3課短文兩篇,初一課文第三課(短文兩篇)課後1 2 3題

時間 2022-03-26 04:29:58

1樓:匿名使用者

一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題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後揚的寫作方法,同時引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表現的主題。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乙隻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乙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

當最後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於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二聯絡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

2.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覆**,反覆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而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本題旨在通過對語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裡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儘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裡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2.作者並不希望建立叱吒風雲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緻、一絲不苟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並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讚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乙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於「物」的描寫細緻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願望

2樓:超級暄暄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範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雲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2、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於重慶,後隨父母由香港遷至台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習。

後在台灣新竹師專美術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並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麼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後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三、 課文朗讀:可以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

四、整體把握,問題**:

《蟬》1.課文裡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同學們嘗試找出來,並說說對它的理解。學生**。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於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乙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斜陽裡,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3、《蟬》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學生合作**,教師總結: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後揚的手法,由乙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乙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

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貝殼》

1、「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裡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儘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裡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2、《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

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3、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學生合作**,教師總結

貝殼非常堅硬、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作者感嘆「在我手心裡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後,作者想到了貝殼裡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乙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裡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回答者:myjiujiuwosa - 試用期 一級 9-11 20:08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範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雲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課文裡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同學們嘗試找出來,並說說對它的理解。

學生**。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於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乙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斜陽裡,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3、《蟬》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學生合作**,教師總結: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後揚的手法,由乙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乙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

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貝殼》

1、「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裡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儘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裡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2、《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

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3、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學生合作**,教師總結

貝殼非常堅硬、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作者感嘆「在我手心裡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後,作者想到了貝殼裡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乙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裡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初一語文第10課的翻譯

孔子說 學習知識並且時常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 知道 我,我卻不怨恨 生氣 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曾子說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複習了嗎 孔子說 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

初一語文下25課短文兩篇視屏

積累運用 1 信,崇,蹣,承 2 撞,碰 斷 夠,達到 會聚 3 1 逐 射飛逐走,與日逐走 2 昔 昔者已已,昔者漢之武帝,好大而喜工閱讀理解 4 追趕到太陽落山的地方 足夠 到北方,向北 趕赴5 1 夸父還沒趕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2 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趕太陽的影子 6 妥當,起到畫龍點睛的作...

初一下冊語文第12課詞語解釋

第12課是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嗎?如果是的,詞語解釋就是 衰微 衰落 不興旺。赫然 形容令人驚訝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現。迭起 一次又一次地興起,出現。高標 超群出眾。鍥而不捨 比喻有恆心,有毅力。兀兀窮年 辛辛苦苦的一年到頭這樣做。瀝盡心血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多形容為事業 工作 文藝創作等盡心...

初一上冊《翻過那座山》第11課讀後感左右,高分賞

翻過那座山 讀後感 文章以乙個虛擬的故事,展現了一位少年尋找大海的經歷,尋找大海 便是他人生的追求。只要翻過那座山,就能看見大海 這是文章的中心句。文章反覆出現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每乙個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每乙個追求都不是輕易能實現的,需要我們的努力與付出。文中的 那座山 是指人生的乙個個巨...

初一上冊第25課的《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翻譯

譯文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他聰明敏慧,有智謀,他統治的地盤很大,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認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