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苦下一句,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下一句是什麼

時間 2022-04-11 16:52:20

1樓:回味經典仔

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是佛陀說的人生八苦。佛陀在很多場合都論述過八苦。

我國佛教流行的「八苦」是《中阿含經》的說法:「雲何苦聖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恚苦、恩愛別苦、所求不得苦。

略五盛陰苦。」但是《贈一阿含經・等趣四諦品》作:「雲何為苦諦?

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恚苦、恩愛別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兩種說法的差別是,《贈一阿含經》在「死苦」之後多乙個「憂悲惱苦」,而「五盛陰苦」成為一種總結,不屬於「八苦」之一。

由此再回頭審視《中阿含經》的「八苦」,作者說:「仔細考察《中阿含經》的說法,這裡實際只列舉了七種苦,因為最後的『略五盛陰』應該是對前七苦的乙個總結,是『綱』而不是『目』。所以稱為『略』,即『略而言之』的意思。

所以,《中阿含經》的說法實際與『八苦』這一法數的名目不符。而《贈一阿含經》的說法比《中阿含經》多了乙個『憂悲惱苦』,這樣與『八苦』這一名目就相符了。

2樓:快點倒計時

1.為什麼人有生老病死苦?因為福有限。怎樣能解脫 ?

"佛說,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此句出自**? 5

3樓:韓琴

1,出自《大涅盤經-第十二》。八苦乃眾生輪迴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

2,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

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那麼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

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坎坷迷離,傷痛落失,眾叛親離,流離失所,凡此種種都為苦之表象。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會,就是和怨恨、憎惡的人或事物在一起,無法擺脫,是一種痛苦;愛別離,和自己親愛的人分離,是一種痛苦;五陰熾盛,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五種。『熾』,火熱也。

盛,眾多也。陰,障蔽也。

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卻總是得不到,又是一種痛苦。

擴充套件資料

佛陀為什麼要講無常、人生八苦。佛教的本質是讓我們看到事物的真相,不需要過於的想要,得到,執著不放。而是要我們加倍努力地創造,奉獻自己的價值,造福社會,互助互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宇宙法則,也是因果關係的道理。

有捨有得,付出了一定就會有收穫。如果我們足夠勤奮的付出,我們會有種豆得瓜的意外獎勵。相反,只為投機、坐享其成,也會得到種豆得瓜的懲罰和不勞而獲的狂喜。

等到真正醒悟的時候,人生荒廢,機會難求。能夠參透其中的道理,我們才明白佛陀真正的意思。

放下和放棄不是同乙個意思,正是有那些苦,才叫我們不要去執著、貪戀。那些都是虛幻變化的。我們可以更加積極、快樂地創造,幫助自己開悟,也幫助別人開悟,最終就能解脫。

4樓:解憂

八苦乃眾生輪迴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

一、生苦。乙個人一生下來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為有風刀刮身之苦,更有許多痛苦,唯有嬰兒自己知道,他是啞子吃黃連,有口說不出。

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長,由長而老,這是發展規律。過去有位禪師說得好: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老病衰殘。』說來真是有許多痛苦臨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體會。

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調,百病叢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長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醫務工作者,更會有深刻體會。

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沒有乙個人是生而不死的,這是自然規律,千古不變的客觀事實。任你縱有千般快樂,可是無常終要到來。

所謂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非堅,終歸磨滅。人至死時,四大分散,百苦臨身,無常一到,萬事皆休,苦不可言。我們人的生命,實實在在是一息不來,嗚呼哀哉,千秋永別,萬事皆空。

佛經裡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決自己和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的苦惱,堅決出家修行。

五、愛別離苦。我們人對於眷屬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愛。一旦生離死別,真是萬分痛苦,所謂回天無術,代替不能,淚如雨下,心似刀割,悲傷慘痛,十分痛苦。

古人說『夫妻是緣,或善緣,或惡緣,因緣相會。兒女為債,或要債、或還債、無債不來。』我希望大家把這種道理認識清楚,自然會心安理得,離煩惱苦,得清淨樂。

六、冤憎會苦。我們每當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別是眷屬之中的冤家對頭,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開,離也離不了,生活在一起觸目驚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這類事例很多。

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或是財、色、名、食、睡五欲環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萬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們求功名顯耀,反而名落孫山,求人丁興旺,反而斷子絕孫,求發財致富,反而貧窮困苦,求長壽健康,反而夭亡短命,這是所求不如意,所願不從心,痛苦萬分。

八、五陰熾盛苦。這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煩惱之火,在我們心中焚燒,我們常時感到心中鬱塞、焦燥、苦悶,有口難言,說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講這八種苦,都是人人親身感受,無法避免的苦惱。

三界之內的眾生,尤其是人道眾生,都是隨業因而感受苦果,不單有三苦、八苦。其實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無量無邊的苦惱。所謂『千人千般苦,個個不相同。

』各人痛苦各人當,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業報各人受,各人吃飯各人飽,說明無量諸苦,皆由人們起惑造業的結果,要知道苦的**,須要明了集諦。

擴充套件資料

四諦中的第一條真理是苦諦。苦諦是釋迦牟尼在徹悟之後,對人生現象的價值判斷,認為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

四諦裡「苦」的意義非常廣,也許有人認為人生的苦樂是相對的,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某些特別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許多重要的經驗和大事,則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諦中的苦諦所講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與生命現象是不可分離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實性。人生苦之事實,不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人們都有一種本能,固執地相信這個世界總有某些事情是快樂的,決不能說一切都是痛苦的,這正是人們不能解脫的緣故。

5樓:百度使用者

佛祖釋迦牟尼說人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

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會,就是和怨恨、憎惡的人或事物在一起,無法擺脫,是一種痛苦;愛別離,和自己親愛的人分離,是一種痛苦;五陰熾盛苦。

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熾』,火熱也。盛,眾多也。

陰,障蔽也。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卻總是得不到,又是一種痛苦。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愛別離,求不得團聚;怨憎會,求不得解脫;五蘊熾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惱。

生老病死世人皆無可避免,只是這「求不得」之苦,應是可以憑主觀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來,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費盡心機,或使盡伎倆,或機關算盡,或明爭暗鬥,最終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東西,卻遠遠的只可觀,而不能走近,甚至觀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罷不能,欲求不得。情緒裡不免傷心,焦灼和懊悔。

6樓:匿名使用者

聽過這個這些東西,但在佛面前我不敢造次,我認為啊,都是佛經裡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金剛經,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也不必強求,人活一輩子,要豁達包容,大家共勉吧,想起老子的一句話,上善若水厚德載,大體都是乙個意思吧

8樓:稻穀可可

四聖諦,十二因緣。講八苦六苦三苦

八苦應是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 五蘊盛苦.

9樓:緣の燼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10樓:楊坤

出自梁簡文帝《菩提樹頌序》

11樓:平常通訊

建議去寺廟請一本正信的佛教

人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為什麼人一定要經歷生老病死

世界萬物都有特定的生存規律,人也不例外,也是不能改變的。就像我們不能改變父母給我們的容貌一樣!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我們能夠活著,應該感謝上蒼,感謝父母!感謝自己是個奇蹟 只要在短短的百年裡,能夠活有所值,又何懼生死!也不枉活這一回!用感恩的心去關注你的生活,你會發現很多精彩!你應該換個想法,如果沒...

為什麼人要生老病死,為什麼人一定要經歷生老病死

因為人是 生物 既然是生物,當然就有一定的 壽命 自然也就會有生老死了.不要總是糾結於這些問題了,很容易讓人產生消極的情緒,要是你能徹底將這個問題解決了,那你恐怕就是一世外高人了.想辦法讓自己忙碌起來,這樣就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琢磨這些讓自己無能為力的問題了。人的出生是因為人也是生命,是生物中講的...

人的一生為什麼有生老病死,人的一生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

一世界是有始有終不斷輪迴的過程,有生有滅,有花開也有花謝,其實誰是因,誰又是果無從辨清,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樣 二人應看談生死病老,盡情享受現有的生活,尊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 三衰老是指機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產生的一系列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退化過程,它既是生理的必然,又於疾病有著密切聯絡 四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