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是夏至後庚日還是庚日,「初伏」是夏至後第乙個庚日還是第三個庚日?

時間 2022-03-03 07:03:30

1樓:小丫頭的小寶貝

初伏是關於日曆法的一種說法,指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中頭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 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

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2017年的初伏7月12日開始。

2樓:鄰家梅妹

我國古代用天乾、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乾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乾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四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乾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乙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

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三個庚日後數到第四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乙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6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3樓:聽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 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

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入伏,怎麼計算?

4樓:今天又雨沒下雪

是按農曆(陰曆)。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三庚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天乾」和「知之」結合起來記錄時間。

天乾的數目有10個,它是a、b、c、d、e、冀、庚、辛、仁、德、地支的數目是12個,它是子、醜、陰、毛、陳、思、武、衛、申、你、書、海。

因為有10個天乾,每10天就有乙個義和團日,如義和團日、耿寅日、耿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不是10的倍數。由於庚天的變化,入賦的日期也逐年變化。

伏特分為第一伏特、中伏特和末伏特,稱為三伏特。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這是因為夜晚變短了,白天變長了。

但是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地面吸收的熱量在晚上會釋放出大部分。然而,每天吸熱多,散熱少,日積雨累越來越熱,約20多天至3伏,天氣最熱。

三伏的日期是夏至至四拳擊手日,四拳擊手日至五拳擊手日是伏羲的開始,立秋後的第乙個拳擊手日至第二個拳擊手日是伏羲的結束。

每7天相隔10天,從立秋到夏至的天數並不固定。夏至至立秋之間有4個七天長時,中間至立秋之間的天數為10天,有6個七天長時,中間至立秋之間的天數為20天。

福,是夏天的意思。從夏至開始,白天變短,夜晚變長,炎熱中潛伏著寒冷。

5樓:醉冰軒主

是按農曆(陰曆)。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什麼叫「三庚」

我國古代用天乾、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乾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乾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四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乾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乙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

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三個庚日後數到第四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乙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6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短夜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當初起名「伏」是很科學的。

夏至常說的,三個庚日後為頭伏中的庚日是怎樣計算的

6樓:

「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乾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乙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我國古代用天乾、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乾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庚日(guǐ),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從夏至日開始,數到三個庚日就是頭(初)伏,今年夏至日在6月21日,該日是甲申日,到6月27日是夏至後第乙個庚日,到7月7日為夏至後第二個庚日,又到7月17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該日即為頭(初)伏。

7樓:葉子一

夏至常說的,三個庚日後為頭伏中的庚日,計算方法為交叉配合60次為乙個迴圈,如此類推,含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

由於天乾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乙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從夏至日開始,數到三個庚日就是頭(初)伏,今年夏至日在6月21日,該日是甲申日,到6月27日是夏至後第乙個庚日,到7月7日為夏至後第二個庚日,又到7月17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該日即為頭(初)伏。

伏天的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天乾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8樓:朱小赤

三個庚日後為頭伏中的庚日的計算是夏至的第三庚,每隔十天出現乙個庚日,也就是夏至日過後的三十天。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

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

9樓:裴鉞

"夏至三庚數頭伏"計算是從夏至日開始,數到三個庚日就是頭(初)伏,今年夏至日在6月21日,該日是甲申日,到6月27日是夏至後第乙個庚日,到7月7日為夏至後第二個庚日,又到7月17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該日即為頭(初)伏。

在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意味著炎熱天氣的正式開始,之後的天氣會越來越熱。

夏至時節每個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有的地方吃麵條,因為有著「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有的地方吃餛飩,因為也有著「餛飩一吃,不長痱子」的說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用天乾、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乾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庚日(guǐ),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乾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交叉配合60次,故稱六十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乾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乙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分為初伏、中伏、末伏。這是因為夏至以後夜短晝長,陽光接庚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

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的第乙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

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短夜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

人們常用「熱在三伏」這句話來形容盛夏的氣候特點。這種說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叫做伏天了。

11樓:易道深知

看晚年歷。因為金屬肺,庚屬金。

1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了解天干地支紀日法,天乾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乾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為乙個迴圈,例如今天是9月23日,是戊午日,到9月25日是庚申日,如此類推,含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由於天乾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乙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從夏至日開始,數到三個庚日就是頭(初)伏,今年夏至日在6月21日,該日是甲申日,到6月27日是夏至後第乙個庚日,到7月7日為夏至後第二個庚日,又到7月17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該日即為頭(初)伏。